职业道德情感的内涵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所从事各自职业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常说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从事相同职业的人们,通过特定的职业活动所凝结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比较稳定的、能够影响和指导自身职业实践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各行各业在其所从事的行业领域中都会形成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工作等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3]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道德情感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的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4]“道德情感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指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而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的内心体验和情绪态度。道德情感同理智感、美感等一样,同属于人的高级情感。道德情感是形成相应道德品质的基础环节,它与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一起,是构成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5]只有当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达到知行合一。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劳动,教师自身的素养对教育活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当下,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面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起着重要的催促作用。
著名作家魏巍先生说得好:“教师这份职业,——据我想——并不仅仅依靠丰富的学识,也不仅仅依靠这种或那种的教学法,这只不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这才被称为高尚的职业。”职业道德情感是在职业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相互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6]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人或事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关切、喜爱的心理活动,是高级社会情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具体内涵主要包括职业正义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义务感、职业良心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等内容。[7]
【拓展阅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明确指出:爱岗敬业。忠诚于幼儿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