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并不是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以后自然而然就拥有的,而是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修养和外界的帮助才能形成的。所以说,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是一个自我学习和获得道德新知的过程,也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由幼儿园教师内化产生的道德新知,应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道德信念的确立三个维度。[1]
道德概念是对道德现象本质特征的概括反应,它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在已有的道德表现的基础上,通过有关道德知识的学习形成的。道德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采取行动时必须对这些道德准则有所认识,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知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同时,教师掌握道德知识,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实现的。
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社会的、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科尔伯格认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最能体现道德认知水平的是道德判断,因为道德判断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引导、规定和驱动一个道德个体采取一定的道德行为。[2]如果说道德概念的掌握有助于解决个体对社会关系和道德准则认识中遇到的问题,属于是什么的问题。那么,道德判断则是根据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属于为什么的问题,它是道德主体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并作出道德判断的思维过程。道德判断力的高低是衡量个体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道德判断可以加深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只有不断培养、训练自身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为自己提供正确的教育行为模式和道德行为典范,分析、判断不良的教育行为表现,才能使自身在教育活动中做到明是非、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知对错,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奠定基础。
道德信念是个体对自己所奉行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的确信,它是个体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当个体把外界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行为准则且坚信其正确性时,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这就表明了道德知识已经转化为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确立会使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从而形成道德品质中的关键因素。个体道德信念的发展确立一般经历无道德信念的阶段、道德信念的萌芽阶段、道德信念的确立阶段等几个时期。只有形成了道德信念,才能把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统一起来,才能使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道德之人。
幼儿园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细致的工作,需要付出“三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幼儿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它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师德为先”是贯穿《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师德为先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的重任。
【拓展阅读】
审视师德,让专业多一点真实[3]
人们常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应该师德师能双轮驱动、专业人文并驾齐驱”。现实中,大多数教师能够主动发展,但也不乏一些教师有失范、失德的行为。
师德是提升队伍水准的总枢纽。学者冯建军认为,道德的良善是优秀者的重要品质之一,它统率着理智,规约着欲望和激情,是人格的指明灯。教师或许因功利价值而从业,但入行后则应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善教、乐教。
师德决定教师的事业态度。我到一所学校参观时看到,下课时间,学生站成一队等待教师面批作业。在我看来,这是作秀,是教师利用学生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行为暴露的不仅是业务能力问题,还是师德问题。有德行的教师能认清自己的责任,不会把学生当作表演的工具,而是把握时机,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应答和帮助。
师德决定教师的专业品质。教育发展需要具有专业品质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品质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而教师过硬的综合素质又推动着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因此,我们需要有德行的教师,因为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发展,能够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师德决定师者的境界。优秀教师的共性是本质善良、灵魂高贵、学识渊博、胸襟宽广,这些都来自长期的自我修炼和教育研究。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只有具备德行的教师才能在研究的征途上完善境界,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引导学生。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因此,我们在营造区域教育生态的过程中,也要构建和呵护教师发展所需的环境,才能保障教育健康发展。
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立法”就是优化发展机制,为教师提供行为的范本与标准。
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育人方式。学生有“向师性”的心理特点,有敬崇、模仿教师的自然倾向性。布鲁纳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身教又往往胜于言教,正所谓“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教师的道德品行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任何教科书和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诚实守信是言传身教的根本所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行为标准,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人无诚信不立。教师只有表里如一、言行不二,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
终身学习是言传身教的重要内容。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努力学习,但是,若教师不学、不思、不研,不能做学习的表率,怎能期待教育教学活动高效展开。所以,教师应将学习作为生活方式和生活常态,不断学习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做好教科研,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富有爱心是言传身教的第一法宝。马卡连柯夫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首要前提。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哪里谈得上指导学生。所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才是言传身教的核心,才能使教师成为青少年心中不可替代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