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中的职业道德实践
【典型案例一】
我班有个叫帅帅的小朋友,个头瘦小,从小体弱多病。托班时常生病请假,这使家长对幼儿园老师的保教工作产生了怀疑。孩子在园是否有水喝?午餐是否挑食?睡着了被子是否盖好?一连串的疑问使家长认为孩子还是放在家里放心。因此,在小班上学期我们针对孩子状况进行了家访。首先给妈妈做工作,了解孩子近况,并一一回答家长的疑问。然后给爷爷奶奶做工作,以教师的职业道德向家长保证,一定会细致周到的照顾孩子,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一次又一次家访,家长终于又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从此以后,老师、保育员紧密配合,经常在晚上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近况,并听听他们的想法,提出老师的建议并及时满足家长的要求。远在新疆工作的帅帅爸爸,也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经常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园的生活与学习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又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优势,将帅帅在园生活、学习、游戏的情况拍成照片,定期发给他爸爸的邮箱,使他能及时看到孩子在园的情况。在全面关心照顾帅帅小朋友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照顾,如:想喝水自己去拿,热了脱衣,冷了穿衣,有困难找老师等。一段时间过去,孩子开心了、长胖了、健康了,家长也转变了对老师的看法。
【典型案例二】
丹丹小朋友在活动时不小心摔倒了,擦破了一点儿皮,丹丹妈妈知道后,情绪比较激动,在幼儿园大吵大闹。如果在家中,家长可能扶起孩子,提醒他以后小心,事情就过去了。可发生在幼儿园,丹丹妈妈就责备我们照顾不周,埋怨我们关心不够。当这类事情发生时,我们都试着以平和的心态,换位思考,去理解家长。离园时把家长请进活动室,先向家长道歉,然后将事情的经过解释给家长,取得家长的谅解。因为他们当时并不在场,没看到经过,见到的只是结果,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才会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从自身找不足,向家长真诚地说明问题,与家长沟通,以妥善的方式化解家长的抱怨,就能够及时地“化干戈为玉帛”,取得家长对我们的理解与信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