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中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
(一)建立平等的家园合作关系,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
在家园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开展相应的家园活动可以发现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家长真正参与的机会少,并且受限制,是合作中家园双方地位不平等的一个表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以教育专家的身份自居,并且家长也认同他们的这种身份。这样在合作交流中,就会形成教师主动教育、家长被动听从教育的局面出现,这就导致了教师的地位“高”于家长的地位。而另一方面,教师对家长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因此与家长交流时过于表面,报喜不报忧,此时教师则把家长提升至较高的地位。[5]
因此,要解决家园合作中这种地位不平等的问题,最重要是从教师入手。教师应该认识到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家长也有充分的发言权,因此应转变“教育专家”的角色认知,摒弃主从观念。树立平等意识,把家长当作合作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动性,提升教育的积极效果和儿童的发展水平。[6]
(二)树立服务意识,多形式开展家园合作
形式单一的家园合作很显然无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多方位的合作和引起家长足够的参与兴趣。因此,要“动静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家长全方位地参与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家园合作形式,它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发现幼儿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亲子活动结束后,园方应开展其他相关的活动,如家园讨论会、家长会等。积极商讨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一些问题。通过讨论,能够进一步加深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另一种方式就是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由于家长来自五湖四海,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在他们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因此,可以在已有的家长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家长教师”的家园共育活动,结合主题的需要,请从事特殊行业的家长当“助教”。“家长老师”有自身的专业优势,讲授的内容往往较之幼儿园老师讲授的内容更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例如学习主题为“交通工具”时,教师与家长一起讨论,让家长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情况,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并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孩子参观火车站、机场、轮渡码头、交通岗亭、邮电局、公安交通指挥中心、消防教育馆、公交公司等。请当交警的家长给孩子讲“交规”常识、标志,介绍重要路口的交通情况,并组织孩子参观交通指挥中心停车场,认识汽车标志,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标志游戏”等,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树立为家长、幼儿服务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也是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拓展阅读】
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愉快的技巧[7]
家园沟通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的桥梁,做好家园沟通对促进幼儿园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决定沟通的因素包括沟通的主体、沟通的内容和沟通的地点。因此,沟通的策略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选择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以及因地而异的方式,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一、因人而异的沟通策略
1.根据家长性别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性家长比男性家长更多地会主动和教师交流,而且也会耐心听取教师的意见。而男性家长则很少主动和教师交流,这其中的原因部分是因为教师也是女性。因此,女性家长与教师之间更容易沟通,也最易成为幼儿园工作强有力的支持者。对于男性家长,他们更多的是当孩子出现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时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方法或帮助。因此教师可以用简洁的语言给予反馈,或者直接告诉他们明确的建议和可行性的方法。
2.根据家长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在调查和观察中,我们发现年纪大的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更关注幼儿的身体、饮食等生活方面的情况,对孩子过于娇惯,而很少关注幼儿其他方面的表现。年轻的家长,也就是父母,他们更关注孩子的在园表现。所以,对于年纪大的家长,教师不仅要反映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还要用浅显的语言宣传幼儿全面发展的观念,同时,要注意保持诚恳、尊重、亲切的态度,先做晚辈后做教师。对于年轻的家长,教师要尽量争取他们对于教育工作的支持。因为现在的家长看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会更理性地重视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沟通时,可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
3.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每一位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期望值是不一样的,有的要求很高,有的则“很低”,甚至不对幼儿提任何要求。因此,针对期望过高型家长,教师要从客观、全面和发展的角度反映孩子,否则就会伤及家长的自尊心,使家长对孩子产生过激情绪。在措辞方面,教师要注意委婉,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让家长便于接受。针对期望值低的家长,像溺爱骄纵型、放任武断型的家长,教师可以提出严格的教育要求,阐述如此发展下去的不良后果,以引起家长的注意。
4.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也不同。现在很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关注较高,在观察中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教育观念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他们认为以后竞争太激烈,所以,要对孩子从各个方面进行完美打造;另一个是对于孩子过于“尊重”,认为幼儿要发扬个性和自由,结果导致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生活。事实上,这样的家长缺乏的是一个参照系数,即孩子的发展水平在群体里所处的位置。因此,与这些家长沟通时,教师要引导家长了解客观的评价观和适当的教育理念,可以从整个年龄段的发展水平来谈孩子的发展。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他们往往不太重视幼儿教育,所以教师要一边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一边尝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选择需要配合的工作时,也要量力而行,并做好简单的解释工作。
5.根据孩子的个人状况,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其中包括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发展水平,等等。孩子的个人状况不同,家长的关注点也不同,沟通的侧重点和方式也不同。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全面掌握孩子的个人状况,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对孩子的看法。
二、因事而异的沟通策略
6.以交流孩子情况为主的沟通策略:首先,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教师最好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其次,要借助具体事件反映孩子的表现。这样会让家长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状况,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笼统地说“很好,很聪明”,会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在应付自己,认为孩子是被忽视的。在反映孩子在园的一些缺点时,教师更要注意措辞,避免用一些过激的词语伤害到家长的自尊,所以,教师要多使用就事论事的评价方式以及发展性的评价。
7.以反映孩子问题为主的沟通策略:教师切忌用“告状”口吻,要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不当着其他家长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点,同时遵循“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比如“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喜欢参与各种活动,这是值得表扬的,如果多学习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就更好了。相信我们好好帮助他,他会变得合作能力更强、更加优秀”。
8.以布置配合工作为主的沟通策略:教师要明确交待任务,语言要言简意赅,任务要具体,因为:第一,家长对于幼儿园的工作不十分了解,第二,每次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时间有限。同时,要尽量让家长理解工作的目的,使家长心里清楚,以便更好地做好配合工作。
9.孩子在幼儿园出现事故时的沟通策略:幼儿在幼儿园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最严重的就是事故。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判断准确、送医及时、处理规范外,还要安抚好家长。首先,教师要勇于承认工作中的过失或者诚心向家长表示歉意,赢得家长的理解。其次,教师要详细向家长反映事故情况,让家长清楚事实真相,这可以降低家长因迷惑而带来的焦虑、担忧和不安全感。最后,和家长一起协商做好孩子恢复工作,包括以后对孩子伤口的观察、孩子活动时的特殊照顾等等,以此获得家长的谅解。
10.家长因误解情绪过激时的沟通策略:在幼儿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让家长产生误解,使得家长情绪过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辩解,耐心等家长说完,然后再一一向家长解释,尽量避免与家长抬杠。教师不分场合与家长争执,只会让家长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或者对自己有偏见,或者认为教师是不负责任的,这样更不易于被沟通。教师要从家长疼爱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长的心理,并从关爱孩子的角度谈论问题,更易于家长接受。教师可以通过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看这样如何”等这样先认可再建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蛮横不讲理的家长,教师要不卑不亢,理性地将事情解释清楚。
三、因地而异的沟通策略
11.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一定要考虑到地点:有些一般性的沟通,教师可以在家长接送时用简短的语言在教室内与家长进行沟通。但是,遇到反映幼儿某方面的“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地点,避开其他家长和孩子。人际沟通学中提到沟通主体会因沟通的地点而发生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影响沟通的效果,同时,选择地点也是对家长的一种尊重,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三)提高教师教育意识,更新家长教育观念,共促成长
家园合作的重要目的是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支持合作、资源共享等,最终使幼儿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作为受过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幼儿园教师,在全面掌握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尝试新形式合作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联合家长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此外,家园合作是双向互动行为,这也十分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然而。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教育是幼儿园的任务,或者过于注重幼儿的知识学习。家长的这些观念也是造成家园合作中教育性缺乏的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园方就需要向家长大力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并且相关的幼教法规、政策也鼓励幼儿教师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8]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加深自己的理论修养,在家园合作共育中,重视自己的教育职责,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自己所学的最新教育理念对家长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只有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同步,才能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富有成效的适时教育,家园合作共育的成效才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