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因素

一、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除道德个体自身以外,影响道德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所有因素。影响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及幼儿园环境。具体来说,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冲淡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

社会因素对道德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影响是很大的。在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道德个体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尤其在道德个体可塑性比较强的阶段,道德个体的道德认知很容易接受好的社会风气,也比较容易接受坏的社会风气。在同一时间背景下,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文化、习俗的差异,文明发展程度的不同,道德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也会呈现良莠不齐的状况。良好的社会环境无疑对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很积极的作用。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对我国现有的文化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国外各种不良的文化思潮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渗入校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道德观念搅乱了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使他们对道德观念良莠的鉴别陷入了困惑和怀疑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被肯定,这一方面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导致了一些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出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中,容易出现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实惠而轻道义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幼儿园教师群体是一群生活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的普通劳动者,而劳动者需要通过按劳分配获得劳动报酬。因此,一些思想觉悟不够高、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幼儿园教师在道德认知上就比较容易受到这种市场经济负面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追求,导致一些幼儿园教师受到拜金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进而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偏差。尤其是当今,由于部分幼儿园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被媒体大量报道放大,从而导致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形象受损,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再加之幼儿园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所以难免有些幼儿园教师的理想信念出问题,甚至有些幼儿园教师收受家长送来的红包、礼品,有些幼儿园教师还向幼儿家长索取物品。

【拓展阅读】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5]

教办〔2010〕14号(节选)

根据中央关于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的有关文件精神,时至年末岁初,“年、节”将至,现就教育系统切实加强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不准用公款搞相互送礼、相互宴请、游山玩水、出国(境)旅游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也不得接受其他单位和个人邀请的高消费娱乐活动。

二、不准到高级宾馆举办茶话会、联欢会等节日庆典和拜年活动;严禁以任何名义发放贵重礼品和纪念品。

三、不准巧立名目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严格控制年终各项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四、不准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转嫁、摊派和报销费用。

五、不准违反规定收受和赠送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上、下级单位和个人)的礼品、礼金、干股、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六、不准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兼职或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七、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其他财物。

八、不准违反规定从事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活动,也不得向学生索要或暗示索要财物。

(二)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功利化倾向对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误导

纵观我国的教育模式,每一个人都经历了由中学大学直至参加工作的过程,基本是在学校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长期以来,教育在相当程度上被功利化,中学阶段的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学生被学校当作了产生“效益”的工具,大学阶段专业设置的局限性又使学生被束缚在“读书——文凭——铁饭碗(找一个好职业)”的功利模式中。这样一来,对于那些进入教育行业的新一代教师来说,又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因此这种模式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一方面,教师的道德认知被误导,一部分教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却既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又缺乏必要的涵养;另一方面,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完善学生人格这一根本目标,而往往被视做“灭火器”,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常常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遭到学生本能的排斥,出现了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

(三)幼儿园园所氛围的影响

幼儿园是一片独特的小天地,每所幼儿园所散发出的气息也都不一样。在园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以及各位幼儿园教师的努力中,每所幼儿园所呈现出的氛围也都大不一样。廉洁奉公、积极进取、融洽和谐的园所氛围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体验职业幸福。坚守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教师、幼儿在和谐友善、正直的氛围中树立自信,学会判断和关怀。相反,如果是在一种相互攀比、勾心斗角、自私冷漠的氛围中,就只能形成唯利是图、拜高踩低的园所氛围,而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幼儿的价值观等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教育外部压力的影响

在社会舆论作用下,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师内化职业道德认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幼儿园教师的信任危机引起教师的警觉,促使教师端正认识;教师妥善处理各种社会诉求,产生心理变化;采取专业行动挽救专业信任危机;社会舆论影响幼儿园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程度,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以集体潜意识的方式影响幼儿园教师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如2012年冬季发生的幼儿园虐童案件,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与幼儿在园受照看的状况,舆论界对此事件的评论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又如2012年初教育部下发通知集中整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主流媒体跟进报道这一政策,这给教师的执教知识、执教方法以及教育观、幼儿观带来社会压力。社会压力对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内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形成社会文化环境,提出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道德要求,帮助教师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社会各界通过赞扬或者批评某一行为,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教师的专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