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主体性最强的一门艺术

一、戏剧是主体性最强的一门艺术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从作品的精神意蕴与感性生活形态有机统一的视角,将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所谓象征型艺术,是指作品的内容找不到相应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作品的精神意蕴还找不到适合表现自己的感性生活形象。譬如看见一块巨石,便视它为某种神灵。寓言童话便属于此类艺术。讲一个狮子老虎的故事,表达的是人世间的精神意味。这类艺术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就是“理念还没有在它本身找到所要的形式,所以还只是对形式的挣扎和需求”。我在这里之所以要介绍黑格尔的原话,是因为他的原话中有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东西。“理念还没有在它本身找到所要的形式”,这句话分明告诉我们,作品的形式是由内容本身带来的。这个意思我后面还会详细讲到,这里只提示一下。概括起来讲,象征性艺术的特征,就是将所要表达的精神意蕴强加于某种生活对象,同时又勉强这种生活对象来表达这种精神意蕴。所谓古典型艺术,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找到了与自己相应的形式,或者说是艺术作品的精神意蕴找到了正好适合表现自己的感性生活形象,如古希腊雕塑中的爱神,看到这个形象,我们会感到,这就是爱神,而我们心中的爱神,就是这个形象。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就是“它把理念自由地妥当地体现于在本质上就特别适合这理念的形象,因此理念就可以和形象形成自由而完满的协调”。作品内容就如同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和完全适合自己的形式达到一种独立完整的统一,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第三种类型是浪漫型艺术。黑格尔所说的浪漫型艺术,并不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浪漫主义作品,如《西游记》《聊斋》等等,也不是指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而是指包括中世纪基督教艺术在内的众多的艺术门类,其中包括像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等。在黑格尔那里,浪漫主义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作品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原则,再简单而明白地说,就是我们人自己要把自己的精神展示出来给人看。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就是“主体性原则既浸入了(作品的)内容,又浸入了(作品的)表现方式”。这就是说,浪漫型艺术的主体性原则,不同于象征型艺术和古典型艺术的根本点在于,浪漫型艺术既抛弃了象征型艺术那种既让内容找不到合适形式的物质因素,又抛弃了古典型艺术那种精神意蕴与人体完全合二为一的可感形式。浪漫型艺术它完全是观念性的,精神性的,对象征型艺术的感性物质因素和古典型艺术的人体因素持全然否定的态度,精神心灵自己将自己作为观照的对象。我们人自己把自己的精神心灵展示出来进行观照,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美的艺术的领域就是绝对心灵的领域”。在这里,黑格尔对于浪漫型艺术的阐述,对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艺术作品之所以是艺术作品,就在于它是人对人自身精神状态的一种观照。如果我们暂且先不去计较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单就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呈现来看,他关于艺术作品主体性原则的论述,对艺术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艺术作品,包括戏剧,它的内容表达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那么,把这句话反回来说,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如果不在精神的层面,严格地说,是不能称其为艺术作品的。

在浪漫型艺术中,最能够体现主体性原则的艺术品种当属戏剧。黑格尔在《美学》中,把戏剧看得特别重要,为什么,就是因为戏剧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性原则。他说,“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他把戏剧置于诗和一般艺术的最高层。这里的“诗”,指的就是包括戏剧在内的语言类文艺作品,“一般艺术”应该指的是美术、音乐以至雕塑等等。黑格尔为什么要把戏剧放在一切艺术品种的最高层呢?我体会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戏剧艺术是主体性原则发展的顶峰。黑格尔的《美学》,既是一部艺术理论著作,更是一部艺术史论。纵观《美学》全书整体结构,黑格尔是把戏剧放在所有艺术品种之后来谈的。他认为,单就某门艺术发展的完美程度来考察,人类最早成熟的艺术,是象征型艺术,譬如建筑,继而成熟的是古典型艺术,譬如雕刻,最后才步入浪漫型艺术,譬如绘画、音乐以及被他称之为“诗”的包括戏剧在内的其他文艺作品。浪漫型艺术的特征既然主要是主体性原则的浸入,那么,戏剧处于浪漫型艺术的终端,从艺术发展的视角,它显然是艺术主体性原则发展的顶峰。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黑格尔关于艺术的分类及其艺术史观,是另外的话题,他关于戏剧创作的主体性原则的论述,是我们有必要特别关注的。第二,他把戏剧放在各类艺术的顶峰,是因为戏剧的艺术感性生活形态完全是精神化的,观念化的。也就是说,从艺术作品精神意蕴和感性生活形态的相互关系来看,戏剧是精神性观念性最强的,那么,它当然同时又是物质性实在性最弱的。这是什么意思?黑格尔认为,人类早期的建筑艺术,作为象征型艺术的代表,它的感性生活形态是采用石材等质量很大的物质,运用一定的量和比例关系构成的形象,如埃及的金字塔等。质量大是建筑艺术的突出特征,包括现在也一样,水泥,钢筋,质量都很大。发展到以雕刻为代表的古典型艺术,相对于建筑艺术,感性生活材料质量大的特征就相对地被弱化了。像古希腊雕塑,它是把个性化的绝对精神或者说是某种神性的东西体现于人体之中,那么人体相对于那些笨重的建筑材料,其物质性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待进一步发展到浪漫型艺术的时候,可感的生活材料不仅被极大地弱化,而且被渐次消除净尽了。在这里,绘画的感性生活形态由雕塑的三维空间被简化为两维平面,物质材料为各种颜料纸张所代替,其轻盈程度,几乎没有什么质量了。再进而到了音乐,感性物质生活材料几乎看不见了,音乐是把人的情感以音响的方式直接诉之于人的听觉的。最后发展到语言艺术的时候,感性生活材料就完全消失了,纯粹变成观念性精神性的了。大家都知道,语言是观念的符号。语言艺术完全消解了此前各类艺术的物质性特征。那么,相对于其他语言类艺术形式,戏剧的观念性精神性程度是最高的,这一点,我后面会详细谈到。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主体性的增强和物质性的减弱,是艺术在其发展行程中逆向前进的两个方面。在这里,我可以提示大家,我们观看舞台演出,舞台上呈现的似乎是一种鲜活的感性生活形态,其实那与现实生活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而完全是主体心灵外化出来的生活。戏剧是主体心灵的外化,是不是在宣扬唯心主义,我前面讲了,我们暂且先不去计较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后面我会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第三,戏剧是最高的艺术,还表现在它是各种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戏剧所运用的艺术手段,是博采了各门艺术之所长的,即我们通常所谓综合艺术。这就是说,它完全是观念性的精神性的,但在观念性精神性的基础上,各门艺术的手段它都可以拿来所用。比如,戏剧它把叙事文学和抒情诗结合到一起就是很有典型性的例子。叙事文学的叙事,在戏剧那里也叙事,但它是人物意志的体现,叙事完全变成了人物的行动,人物承担的是他行动的后果。戏剧也像抒情诗一样揭示人物的内心生活,但却不停止在人物的内心生活,而是把这种内心生活的揭示进一步发展为人物的行动。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在各种语言艺术之中,戏剧体诗又是史诗的客观原则和抒情诗的主体性原则这二者的统一。”集中起来讲,戏剧讲述的故事,是体现人的意志的故事。戏剧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把人物内心生活发展成为行动。至于在戏剧中,涉及音乐、绘画诸多艺术手段,更是显而易见,尤其是音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欣赏因素。

黑格尔把戏剧艺术置于各个艺术门类的最高层,集中到一点,就是说,它完全是精神性观念性的,而且相对于其他语言艺术主体性又是最强的。它完全是主体心灵的外化,是从主体心灵中所绽放出来的艳丽花朵。那么,戏剧艺术的这种主体性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也就是说,人把人的精神展示出来进行观照,这种主体性是如何产生的呢?黑格尔认为,这与戏剧这门艺术产生较晚有关。他说:“戏剧是一个已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品。”也可以说,戏剧是一个民族自意识觉醒的产品。他这样讲,是用戏剧和史诗来做比较的。史诗如荷马史诗,产生在一个民族还未开化的早期。一个民族未开化的特征,是说这个民族在早期的当时,还没有产生“散文意识”。所谓“散文意识”,这里的散文,不是文学作品的那种“散文”,而是指人已经有了自意识,人已经觉醒。人类在早期,没有散文意识,是说人还没有觉醒,人还没灵性。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将自己的意识同整个社会生活剥离开来,意识与当时的时代状况还处于一种直接状态,他说像荷马史诗就是人们的意识与外在世界还处于浑然一体的产物。正是由于此,他说一个民族的早期的伟大功业和事迹一般都是史诗性多于戏剧性的。戏剧则不然。戏剧是人的意识觉醒的产物。戏剧把史诗的叙事性和抒情诗的抒情性结合在一起,正是由于人的自意识的觉醒,产生一种需要,即通过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把主体性的情感行动化,将叙事性的情节意志化,从而将自我精神呈现出来,以便供人观照。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戏剧之所以要把史诗和抒情诗结合成一体,正是因为它不能满足于史诗和抒情诗分裂成为两个领域。要达到这两种诗的结合,人的目的、矛盾和命运就必须已经达到自由的自觉性而且受过某种方式的文化教养,而这只有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的中期和晚期才有可能”。在这段话里,黑格尔所讲的人的“自由的自觉性”“某种文化教养”,标示的就是人的自意识的觉醒。由此看来,戏剧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艺术品种,不仅是艺术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结果,更是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意识不断觉醒的表现。举个例子,陕北的宜川县排了一台戏,叫《河魂》,写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当时,按说,人的自意识还未产生,人与大自然还处于一种浑然一体的直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物体现的直接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由于人的自意识还未觉醒,这样的题材,就适合于写成一个民族的叙事文学,不适合于写成戏剧。因为戏剧中的人物,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带着自己的目的去行动的。它着力塑造的是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局长和我是朋友,所以我一直不主张他们采用这个题材搞戏。几次开研讨会,我一直叮咛他们,要好听好看,意思就在于注意掩盖题材本身的局限。当然不是说不能搞,而是说有它的局限。第一个问题就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