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翔《赘笔梨园斋》序

张民翔《赘笔梨园斋》序

张民翔突然要出一本文集,让我颇为诧异。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从事剧本创作的,是一位剧作家。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是在知天命之年才从建筑系统调到陕西省京剧团而步入梨园行道的。此前,他与千千万万建筑工人一样,用辛勤的双手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以男子汉刚强的脊梁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令人感佩的是,他勤于学习,肯用功夫,怀着对艺术的一片真诚,不断提高文化水平,竟创作了大小七八十部戏剧作品。其中《臂塔圆舞曲》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搬上舞台,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村官郭秀明》由西安市五一剧团上演后,在群众中广受好评。中央电视台还将该剧拍摄为四集戏曲电视剧,被中宣部选为向十六大献礼剧目,并荣获第九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此外,他创作的《洁白的玉兰花》《小巷的故事》等似乎也都获得过国家级表彰。我想,他出一本剧作集,好像在情理之中,出文集,他能写些什么呢?直到看完文稿,我觉得书中的文字,其实多与戏剧有关,通过这些文字,也使我对他的文学才华有了些许了解。

一部艺术作品、包括戏剧作品,主要是一种情感概念的完整表达。那么,民翔写了那么多戏,其丰富的人生情感从何而来?读他的这本书,就可以找到答案。该书话题宽泛,内容广博,行文洒脱,但是,无论是散文、随笔,还是理论文章、艺术评论,都充盈着一种浓浓的情愫。比如,他所写的一些散文,那种蓝天白云般的纯情,那种绿水青山般的真诚,谁能说对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没有影响。他把他的文集起名为“赘笔梨园斋”,貌似在梨园花海间不经意的攀枝撷英,实则是他对生活真谛的一种心领神会,是他对人间至爱亲情的一种流露。在这里,我们分享的是一位剧作家丰富的人生阅历,饱满的艺术情感,喷发的创作激情。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从生活的最底层一步步走向艺术殿堂,为人生而写戏,为自由而高歌,为时代而欢唱。

他无限热爱他的故乡,热爱生他养他的黄土地。几十年来,由于工作关系,他走南闯北,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身处海外,他总是魂系故乡。他在《中秋,北也门感怀》中写道:

寄思玉蟾梦中圆,流云异邦情缱绻。

抛钩红海钓蓝鲸,横笛中东荐轩辕。

铮汉诗心化彩虹,柔妇乡魂飞华笺。

撷采一轮关山月,点缀九曲黄河畔。

诗中不仅表现了他“抛钩红海钓蓝鲸,横笛中东荐轩辕”的豪迈胸怀,也表达了“寄思玉蟾梦中圆,流云异邦情缱绻”的思乡之情。其实,他的这种故乡之情,是一种寻根文化的表现。在《心祭黄帝陵》中,他通过祖孙对话,就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写道:“孙子拿到我给的几元硬币,兴高采烈而又虔诚地把硬币投向黄帝的脚印里,每投中,他便高兴地拍起小手。我问他为何这样高兴,他郑重而认真地说,刚才导游阿姨说,谁把钱投在黄帝的脚印上,黄帝就会保佑谁。我要让黄帝爷爷保佑我也长这么大一双脚。脚长大了,就能去踢足球,我要为中国队踢败所有的外国队。为咱中国争光!孙子的话,让我颇感欣慰。”这不正是炎黄子孙血液中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吗?不正是中华民族穿越历史长河代代相传的民族基因吗?散文《土城如烟》和《灵沼追梦》等文,则通过对“故乡、他乡”的历史追溯和人文环境的审视,抒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对人生现状的不尽忧虑。

在文集中,民翔还满怀激情地介绍了不少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各种人物。这些人物,有名人,也有普通人。他笔下的张希仲,是西北化工之父。文章讲述了他创办西安第一个现代化化工企业的艰难历程,歌颂了这位科学家为我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陈忠实盛赞“大秦腔”》《世兄王愚》《岁寒三友品冠三秦》等文章中,则流露出对许多文化界人士人品和文风的感佩和敬意。当然,从他的笔下走出的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他们之中有他的朋友,有他的乡党,有文艺爱好者,也有他大字不识的父母。他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对于子女之爱。父亲是山,用坚挺的双肩撑起一个家庭;母亲是河,用爱的清泉浸润着子女的心灵。文集中《父亲驯服黑骟马》《有母亲的日子最幸福》《心泉喷洒三十年》便是他这种亲情的深切表达。民翔书中所写的这些人物,粗略看来,给人有琐碎之感,可仔细想想,他之所以写他们,是因为在这些人身上,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某种精神。这一点,我以为与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是有某种相通之处的。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他的许多剧作,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其所表现的精神内容,一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和优秀传统。

作为一名剧作家,民翔特别关注文艺理论发展动向。他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还写了不少论文,体现了作为一名编剧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在《为时代高歌 为改革添彩》一文中,他说:“在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十年里,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推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的一个分子,同时也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在这五彩纷呈的时代里,自己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享受者,我在不断地心灵拷问,自己为改革开放做了什么?自己能为改革开放做什么?”正因为他对自己的祖国爱的深沉,对于祖国的前途充满憧憬,才有了他一系列体现了社会正能量的作品不断问世。

文集中还辑录了专家、学者、记者、文友对民翔作品的评论文章。可以看出,民翔的正业是编剧,同时也是一名颇具学养的文学爱好者。他曾经送过我一部长篇小说,名叫《撕裂》。评论家孙豹隐在该书的序言中是这样评价的:“《撕裂》可以说是作者在乡间小道、城市花园采撷的一朵未被污染、也未被人为雕琢、精心修剪的原生态花朵;是一部折映人生,表现人性,反映人们思想观念的生活画卷和心灵图卷。由于作品得到了关中山水的孕育和浸润,汲取了数千年农耕文化那稳固而浑厚的审美资源,从而从文本的角度,展现了关中大俗大雅的民俗民风,彰显了三秦大地的人文精神,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释放了人们对爱的追求,营造出一部农耕文化与历史长河和谐交融的绿洲。”已故评论家王愚对他的文学创作也曾给予热情肯定:“张民翔克服了不高的文化水平,清苦的生活境遇,繁重的日常工作,写出过不少得到人们称赏的戏剧作品,又写出了这么多的感人诗篇,那么他会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有更大的发展,恐怕是大有可能的,至少我是深信不疑。”

清人刘大櫆在《文论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词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之尽境。”纵观张民翔书中的所有文字,情真意切,朴实无华,深入浅出,简洁明快而意蕴绵长。我真诚地希望,在看到张民翔戏剧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他更多的美文华章!

是为序。

2014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