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麻醉师,悠悠患者情——话剧《麻醉师》观后
由西安演艺集团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麻醉师》,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旨在高扬时代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该剧浓墨重彩地塑造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师陈绍洋的动人形象。舞台上的陈绍洋,是一个长年累月总是来去匆匆穿行在患者身边的人,一个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不测永远向前奔跑的人,一个不为名不为利、在精神上不断超越自我的人。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麻醉师,其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奉献情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据我所知,西安演艺集团话剧院根据陈绍洋先进事迹创作的话剧原来还有一个版本,题目是《我用生命守护你》。现在,剧院根据同一题材重新倾力打造的《麻醉师》,仅就题目,就可以看出,作品的旨趣与前者已经迥然不同。《我用生命守护你》显然重在展示英模本人所做之事,而《麻醉师》分明是将作品的精神聚焦在了作为麻醉师陈绍洋这个人物的身上。由写事悄然转移到写人,是《麻醉师》对《我用生命守护你》在创作上的重要突破和超越。
该剧在陈绍洋的形象塑造上,有两点值得点赞。一是作品在精神意蕴的表达上,以宽阔的审美视野,冲破了具体行业生活的束缚,追求人生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内容。陈绍洋是一个麻醉师,其职责是治病救人。但是,这种处于病理学层面的生活内容,并不是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所要表现的对象。只有将这种病理学的生活内容引入对于人物精神个性的揭示,才具有审美价值。我们看到,陈绍洋尽管从事的是麻醉工作,但他时刻唤醒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患者的生命,而是他身边所有人的精神和心灵。他的老同学向他推销没有经过临床验证的药品,他始终断然拒绝;他的学生收受患者红包,接受所谓的好处费,他毫不留情,严厉批评;他不管是论资历,还是论能力,都应提升为科室主任,可是从事业考虑,他对他的学生担任科室主任全力支持。这些情节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均在做人的层面,人格塑造的层面,这就使得作品的思想内容大大超越了题材本身,而提升到艺术的审美境界。
二是该剧对于主人公陈绍洋精神世界的揭示,是步步深入的,渐次深化的,完整呈现的。陈绍洋作为一名医生,其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以患者为生命。在他的心目中,患者至上。他似乎就是为患者而生的,把一切都交给了患者。然而,他的精神更为可贵可敬之处,在于他自己就是一个患者,而且是一个绝症患者。当患者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不顾自己的疾患奔跑着去抢救。为了抢救患者,他昏倒在手术台上;为了抢救患者,他在病重已经不能临床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及时出现在患者身边;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者之中,他依然选择了手术治疗,目的还是为了获取一手临床资料,治疗更多的患者。纵观全剧,陈绍洋那崇高精神和他那令人揪心的身体,始终处于一种愈演愈烈的分裂状态。他日复一日毁灭的是自己宝贵的生命,树立起来的却是崇高精神的永恒。他让人为他感到万分惋惜,又让人从众多康复的患者那里得到无限欣慰。
当然,陈绍洋也并非是一个一味追求精神的崇高而没有人之常情的人。作品对于陈绍洋复杂的人性情感,也进行了酣畅的描述。比如,20多年了,妻子罗云年年都想为他过一次生日,可是,他总是忙碌着,年年都不能如愿。他自知对妻女心存亏欠,于是在风光旖旎的树林里与妻女敞开心扉,倾诉亲情,就使人感到无限温馨。他刻意为妻子罗云安排的那场特殊的生日聚会,也颇具人情意味。这些情节,既突出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情感,又对主人公的崇高精神是一个有力的陪衬。
该剧的舞美极富创新意识。医院手术室和病房那种特定情境,与演员的表演,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如舞台中央那个圆形的手术室,就直接参与了剧情的演绎。当画外不时地传来呼唤陈绍洋的声音之时,陈绍洋围绕着那圆形的手术室,一圈又一圈地奔向患者,就耐人寻味。它给人传达出来的信息分明是,陈绍洋的工作就像那圆,是周而复始的,没完没了的;人生的是单调枯燥的,缺乏意趣的。他就是那么一个身处医疗一线,不厌其烦,忙忙碌碌,永不停歇地奔波于患者中间的普通麻醉师。尤其是该剧对于结尾的艺术处理,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不尽的思考。由灯光打出来的那条漫长而幽深的隧道,似乎是一个时间的隧道,又似乎是一个人生的隧道。主人公陈绍洋一生就是在这个隧道里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中途跌倒了,爬起,又挣扎奋力前行,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此刻,舞台上突然光芒四射,陈绍洋巍然挺立。这一系列艺术视像,是陈绍洋的人生写照,也是陈绍洋精神的象征。斯人虽逝,但他平凡而伟大的光辉形象,永远定格在观众的心里。
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作品是很难创作的,难就难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生活,会对剧中人物情感概念的完整表达,产生一定的制约。话剧《麻醉师》在把英模的先进事迹提升到艺术美方面,为英模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如果能够将主人公陈绍洋作为一个成长中的英雄,把他那种不断进步的心灵历程再描述得清晰一些,细致一些,把他与他的老同学,与他的学生,甚至包括与他的妻子儿女相互之间的情感碰撞,展示得再深刻一些,丰富一些,该剧将会产生更加精彩的审美效果。
原载于2016年7月15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