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虽逝,亲情永存——话剧《爱,不殊不忘》观后

记忆虽逝,亲情永存——话剧《爱,不殊不忘》观后

大约是在前年,陕西省剧协举办大学生戏剧节,其间搞了一次剧本评奖。其中有一个剧本被表演艺术家刘远看中,这就是《爱,不殊不忘》。此后,刘远话剧艺术中心将其搬上舞台,并经过多次修改,不断完善,日前在首届陕西省现代文化艺术节上一展风采。该剧情节感人,意蕴温馨,夫妻之爱,儿女亲情,使人不时流下欣慰的泪水。

剧名中的“殊”字,即死去之意。爱,不殊不忘,意即爱是不会消失不会被忘记的。该剧讲述的是一个极其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故事:主人公白长庚退休之后,患上老年痴呆症,与家庭亲属之间的情感交流突然中断。如何对待这位失去了正常人记忆和思维功能的老人,在妻子儿女之中掀起了一场深入心灵的情感碰撞。围绕着白长庚愈来愈严重的老年痴呆,老夫老妻那种孩童般的纯真情感让人深受感动,子女们随着剧情不断净化的心灵使人感到缕缕暖意,每一个家庭成员关于爱的心灵拷问,引发出诸多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思考。

该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新就新在它涉及一个新的情感领域,涉及一个新的时代话题。这就是,当老年人从生理上失去记忆、失去常人思维、失去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之后,我们与他们之间、抑或是他们与我们之间爱的情感,是否就中断了呢?是否就应该中断呢?作品通过主要人物的情感经历,使我们亲切地感受到,白长庚尽管失去了记忆,忘记了几十年朝夕相处的所有人,但他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对于每一个人的爱,是永存的。他虽然不认识自己的妻子婉宁,但他永远忘不了他和妻子婉宁心中的那个白房子;他虽然面对自己的儿女如同路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永远铭记着儿子上学的地方。这正如白长庚的妻子婉宁所说的:“你爸忘记的只是符号,在他的心灵深处,他永远记着你们!”当然,仅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论证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到底有没有爱的意识,是没多大意思的,无疑是对该剧精神内容的一种误解。作品通过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死去的只是记忆,亲情之爱是永存的。

眼睛向下,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该剧的又一可贵之处。近年来,在戏剧创作领域,流行一种风气,即崇尚重大题材。题材不重大,似乎作品的分量就不够,似乎与艺术精品就无缘。题材重大固然有其优势,但如果步入极端,于创作之前,就先入为主地去追求它,有意识地去寻找它,便不排除有脱离群众的危险。真正接地气的作品,我以为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还是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的群众的庸常生活。该剧所描写的故事似乎是个小题材,实则是关乎群众的大事情。哪个人没有家庭?哪个家庭没有老人?哪个人没有“本己的向死存在”(海德格尔语)?一个时期以来,老龄化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关爱老人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热议话题。该剧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与失忆老人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完整地描绘在与失忆老人心灵对话过程中每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无疑具有独特而新鲜的审美意义。

该剧就像生活那样朴素,自始至终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人物之间也较少激烈动荡的矛盾冲突,整体风格清逸淡雅,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着人的心田。它更多的是家庭成员彼此亲情的沟通,相互间心灵的对话,在这种沟通和对话中,激发出动人心弦的美好情感。几个主要演员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将人物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状态,表现得比较到位。扮演婉宁的演员刘远,把几十年老夫老妻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情感,表现得韵味绵长,深切动人。扮演白长庚的演员蒋瑞征,把老年人由显出痴呆征兆,到半痴呆,以至完全痴呆的精神流程,表现得自然而真切。还有扮演儿女的几位演员,将长幼之间的那种不协调,最终达到和解的心灵净化过程,表现得细腻而亲切。该剧看似平淡,实则有味儿,相对于某些用力过度,刻意表现人物崇高伟大之类剧作,更显出其平实而简约的艺术特色。

该剧讲述的是发生在普通家庭的人和事,丝丝入微地心灵的对话,浓浓爱意的情感的交流,是其突出的特点。相信该剧在演出实践中,在人物情感的表达上,在人物复杂心理的揭示上,会更清晰,更细致,更缜密,焕发出更加动人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