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戏剧评论的崭新成果——评胡安忍戏剧评论集《从人性出发》

陕西戏剧评论的崭新成果——评胡安忍戏剧评论集《从人性出发》

丁 斯

中国文人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兄弟无他,只是一个读书人罢了。安忍就是我心目中的读书人,一个能够闹中取静,凝神静思的知识分子。他喜静,长年累月,几乎手不释卷,最是常读常新,几日不见,就又换读一部新书。每次见面,他总是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悟?大概由于对书的共同爱好,我们之间很是投缘。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闲书、杂书读起来可能很轻松,有趣味,更能成为人前的谈资,却未必对人生、对专业有大用。安忍所读之书,几乎全是经典著作。如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丹纳的《艺术哲学》、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等等,至于国内诸如朱光潜、冯友兰、李泽厚、宗白华等理论大家的著作以及国学经典,他更是广泛涉猎。他谨言慎行,见人话语不多,但提起他所喜爱的书籍,总是眉飞色舞,使人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大师经典著作含英咀华、心领神会后的精神满足和真诚喜悦。

《从人性出发》是安忍长期以来关注陕西戏剧创作,在艺术方面读书与思考的智慧结晶。书中所辑录的文章,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体戏剧创作现象的考察和把握,还是从微观的角度,对具体剧目和剧本的评论和分析,抑或是从时间的维度,对戏剧创作倾向的关注和思考,他绝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看法。读完整部书稿,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是,他能够由作品而观念,由创作而规律,由现象而本质,由戏剧而艺术,由艺术而人生,最后上升到哲学思考的层面,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批评风格。他站在艺术哲学的高度,反观统领自己的艺术评论,指导戏剧艺术创作实践,使他的戏剧批评既高屋建瓴,又直指核心。

作为一名戏剧评论家,他对陕西戏剧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几乎对每一阶段陕西戏剧创作存在的问题,他都会及时发表出不同于他人的真知灼见。如在《对当前戏剧艺术创作的几点思考》等文中,指出一个时期,戏剧创作中存在的“创作观念陈旧,艺术思想滞后”“片面理解三贴近,照猫画虎,模拟生活”等倾向;在《转企改制语境下的舞台艺术创作》一文中,他提出要注意“贴近生活掩盖下的服务经济的倾向”“贴近群众掩盖下的迎合媚俗之风”,要警惕院团改制后“偏离或违背艺术规律”“脱离艺术本体”“以艺术精神的消解和丧失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创作倾向;在《英模戏,一个值得关注的创作倾向》一文中,他对“英模戏”创作中的误区与偏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破除真实思想,树立假象理念”“淡化宣传心态,重视审美功能”“摈弃简单制作,强化成长意识”的创作原则。诸如此类,还有许多,无须赘举。这些论述,无不切中时弊,发人深思,对戏剧创作实践,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多年来,安忍兄主持和参与了很多剧目研讨会和剧本改稿会,为众多剧作家的作品发表过自己的高见,贡献过自己的智慧。由于阅戏无数,积淀深厚,使他对戏剧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具体作品的优缺点能够准确把握,深入剖析。他的评论文章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有的放矢,鞭辟入里,深受同行的推崇和剧作家的敬重,对于剧目的打磨,精品的宣传,人才的培养,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他的戏剧批评能够实现一种从戏剧观赏深入到艺术体验,从艺术体验上升到人性观察,从人性观察进入到艺术哲学思考的质的飞跃。在许多文章中,他的思考,既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内涵,价值功能,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通,与当下的创作现实状况相连,不但表现出批评家的睿智和勇气,而且处处充盈着联系实际的实践精神,体现出作为一个批评家的社会担当。当然,我们在他的论述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一些先哲大师对他的影响,但是,一些看似已有的理论观点,在他的笔下往往却能翻出新意,并丰富鲜活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哲学启迪和无穷的艺术遐思。

安忍的文风很朴实。读他的文章,感觉不到文辞的炫耀,感觉不到知识的卖弄,只觉得像一位挚友在与你进行一场有关艺术的平等探讨和心灵对话,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纯朴无华,韵味无穷。尤其是对一些艰涩的理论问题,能抽丝剥笋,层层深入,使你在不知不觉中抵达核心,得到思想启迪,享受到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