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题材舞剧的双峰之作——观舞剧《丝绸之路》《传丝公主》随感

丝路题材舞剧的双峰之作——观舞剧《丝绸之路》《传丝公主》随感

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深入实践,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持续涌现。其中由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丝绸之路》和由西安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传丝公主》,可谓近年来舞剧创作的双峰之作。前者以其现代意识标新立异,后者则以守望传统独树一帜。两者尽管艺术风貌相异,但都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意识,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表现了博大包容的人文旨趣。

笔者观看《丝绸之路》在先。当我拿到入场券,看到剧名是“丝绸之路”的时候,瞬间竟产生不想去看的念头:一席之地的舞台,如此无边无际的话题,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我甚至联想到,当年甘肃省歌舞剧院创排的《丝路花雨》,也是在写丝路,但重在“花雨”二字。“花雨”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一种艺术的创新,内容非常聚焦。亟待看完演出,我不禁眼前一亮,竟完全打消了进场时的疑虑。《丝绸之路》这个舞剧,带给人的完全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艺术感受。它的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新颖奇特,耐人回味。

第一,该剧颠覆了“剧”的讲述方式。舞剧是很高雅的艺术,是高度诗化的艺术。它在我国诞生比较晚,比话剧还晚。在样式上,主要是舞蹈,戏曲,音乐,当然还有其他艺术形式参与的一种综合艺术。除过舞蹈,“剧”应该是舞剧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剧”,一般说来,应该有人物,有情节,有一个完整故事。该剧不是这样,它彻底颠覆了这么一个传统样式,完全淡化了具体的故事线索,而是以一种穿越上下千年的广阔视野,以一种文化符号的方式,将丝路上的各色人等,置于同一条路上,相衬共生地熔于一炉。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第二,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是这个作品内容博大,精神空灵,意境高远。作品淡化甚至漠视的是故事情节的叙述,注重的是行进在同一条路上的各色人等的情感表达。主创人员在剧中所设计的那七个“者”,如引者、护者、行者、和者、市者、使者、游者等等,极具匠心,颇有意味。它从纵横两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人类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身影。作品悠长的意味,不仅仅在于展示他们是人类物质生活道路的开拓者、创造者,更在于他们在行进的道路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丰富而多元的情感和精神。路是具象的,韵味是无穷的。路是由人开创的,开路之人的人生体验更有精神上的开创意义。

第三,该剧的题材采用舞剧这种艺术样式来表现,十分妥帖。数千年丝绸之路,长达万里之遥,无疑是荒蛮的,空寂的,冷漠的。行进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环境中,无论上述七种者中的哪一种人,也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上述七者,都将是孤独的,默然的,无言的。他们在特定环境中的那种对于信念的持守,他们几乎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他们那种日日风餐露宿夜夜与野兽为伴饱受磨难的人生感受,他们那种处于绝境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憧憬,最好的表达方式便是舞蹈。在这里,内容便是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这一艺术规律在该剧中体现得十分完美。

第四,该剧舞美简洁大气,突出了“沙”的艺术效果。无论是铺在舞台上的一层薄纱,还是背景上那浑厚的沙梁,都参与了整个舞台创作,参与了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随着人物的表演,那不时飞扬起来的纱雾,给人一种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感受。还有人物在沙梁上狂奔的情景,以及运用白纱表现人物在沙尘暴中的表演,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量。全剧结束时,纱幕上挂满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各种器物,带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思和畅想。丝绸之路属于过去,属于现在,也属于将来。它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创造和实践,也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存在方式,我们有责任发展它,完善它。

与《丝绸之路》相较,《传丝公主》大异其趣,走的是面向大众,守望传统,以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段表现民族精神之路。其丰盈的精神意蕴,新颖的讲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它突出了“剧”的特征,讲述了一个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的动人故事,其中的人和事,在有关的历史典籍中,又都有所记载。作品讲述主人公唐代公主李宁儿与拂菻国王子小波多力之间的爱情,以及两人克服种种磨难,将中华丝绸传播到域外的故事,就是以唐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瞿萨但那·麻射僧伽蓝及蚕种的传入》和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唐代木刻《传丝公主》为史料依据的。主创人员扎实的史学考证,大大增强了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现实主义品格,充分表明,丝绸之路的开拓,是中华民族襟怀环宇的伟大创举。

其次,作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主人公李宁儿这个形象,灵动可爱,聪慧感人。她将蚕种藏于头饰之中,想方设法,带出国门,按说,是违反当时朝廷规定的。但是,作为艺术作品,它旨在一种完整的情感概念的表达,不是自然生活形态的摹写。通过李宁儿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个性化的性格,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那种开放的视野,博大的心胸,包容的情怀,和合的精神。作品所表达的精神韵味,与今天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无疑是相通的,互鉴的,契合的。如果说,舞剧《丝绸之路》重在丝路昨天历史的展示,那么,《传丝公主》则重在今天丝路精神的弘扬。

再次,与《丝绸之路》旨趣迥异的是,《传丝公主》挖掘长安地域文化传统,以富于民族风格的艺术手段,表现中华民族的宽广视野和世界情怀,从而使得该剧体现出一种独有的民族气魄和艺术风貌。该剧主创人员善于从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寻找灵感,并将其体现在舞蹈创作之中。如用李白“醉入胡姬酒肆中”诗意编创《胡姬舞》,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意演绎《西凉武舞》。同时,作品还根据唐代画家作品的画意,创造舞姿,如借周昉《簪花仕女图》创作《簪花舞》,借唐代画家张萱《捣练图》创作《捣练舞》。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提炼合适的表现形式,看似不那么现代,其实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

《丝绸之路》也罢,《传丝公主》也罢,其审美取向的多元,显然反映的是丝路精神的开放和拓展。丝绸之路伟大构想的逐步实现,同时为丝路题材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原载于2017年5月22日《中国文化报》

舞剧《丝绸之路》评论文字,原文为《新颖的讲述方式丰盈的精神意蕴》,后被收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三、第四届艺术评论文集》(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