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写蔡伦——在汉中市歌剧本《蔡伦》大纲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我们为什么写蔡伦——在汉中市歌剧本《蔡伦》大纲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歌剧《蔡伦》,尽管是个大纲,还感受不到文本完整的人物精神和情感,但其大致审美趋向,基本上能够感受出来。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大致是忠于历史的。作者对于有关蔡伦的历史事件的处理,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也就是说,通过讲述蔡伦的故事,想传达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就历史剧创作来讲,路子是正确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我们现在许多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剧本,就历史写历史,给人的感觉,总是老老实实地趴在地上,飞扬不起来,升腾不到空中,产生不出灵气往来的效果。

这个大纲,编织了这么一个故事:蔡伦发明或者说改进了造纸术,他的副手认为,蔡伦之所以得到这份荣誉,是其尚方令的地位使然,于是,伺机陷害蔡伦。皇宫中的闫皇后,出于争权夺利目的,陷害太子生母,让其死于狱中。她的这一阴谋只有蔡伦知晓,这让闫皇后极不放心。于是,闫皇后便利用蔡伦那个副手,欲致蔡伦于死地。蔡伦那个副手就把蔡伦当年和窦太后一起制造巫祟事件,陷害宋贵人的事,向皇上揭发出来,把蔡伦打入死牢。在愧悔交加之际,蔡伦自绝于世。蔡伦在狱中,有的情节设计不乏精彩之处,如青年蔡伦和狱中蔡伦的对话,就是深入魂灵的,有一定认识价值和人生的启迪意义。

经由上述故事,意在表达这样一个精神情感概念:即知识分子生活在政治争斗的夹缝当中,其悲惨结局,便在劫难逃。我们看到,蔡伦的经历,是一段伤害别人又被别人伤害的人间噩梦。如果说,这个作品的确是向观众传达这个信息,我觉得,是有一定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的,也具有一种现实批判精神。但是,这又不能不使人进而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虚构任何一个知识分子形象,都可以表达这个意思。蔡伦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对于今天,他独有的审美价值究竟在哪里?围绕具体作品,就有关话题,我谈两点意见:

第一,我们为什么写蔡伦?尽管戏剧文本创作是个体劳动,但一台戏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组织行为。何以见得,今天由汉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出面召集研讨会,本身就是说明。尤其是当政府要拿钱的时候,这个问题会显得愈加突出。如果说,我们仅仅通过蔡伦的故事,告诉观众,蔡伦的人生是做了一场伤害别人同时又被别人所伤害的噩梦,要告诉观众,知识分子处于政治夹缝之中,其人生悲剧就在劫难逃,我上面已经讲了,这也许有一定的人生启示意义,但我总觉得,不应该用蔡伦来说这个事儿,蔡伦的审美价值也不应该在这个事儿上。因为虚构任何一个知识分子形象,都可以完成这么一个精神情感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如此处理蔡伦这个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就太低了,因为它基本上还处在人生荣辱,个人得失,争权夺利,这么一个功利的层面,似乎还有点因果报应的味道。剧名是《蔡伦》,并未把蔡伦的形象塑造起来。蔡伦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名人,留下来的是造纸术,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造纸术上的一种精神。再现这种精神,观照这种精神,并穿越时间的隧道,从这种精神的观照中,感受到某种时代意义,应该成为我们共同完成《蔡伦》这部作品的出发点。也许有人会说,从蔡伦资料中看不出有什么精神,那么,我们可以反问自己,蔡伦的造纸术是吹出来的吗?如果真是吹出来的,我们写他干什么?他的造纸术是实实在在的,他的精神也就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他的造纸术历史有文字记载,他的与造纸术息息相关的精神,就得靠我们的作品把它记载下来。

第二,一台戏,舞台上的主人公想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都碰到了哪些障碍?尤其是精神上的障碍,他如何应对?他都经历了哪些情感上的波折,精神流程是怎样的?是作品所要展示的内容。因为正是在这种一波三折的过程中,人物完整的精神情感概念才能渐次呈现出来。只要我们不认为蔡伦的造纸术是吹出来的,蔡伦就无疑是很丰富的,复杂的。在艺术理论中,有人物性格的情致之说。意思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包含有诸多情致,对于两个小时一台戏的主人公来说,往往只着重描写人物性格中某一方面的情致,并尽量把这方面的情致表现得丰满深刻。蔡伦性格中最突出的东西是什么,要干什么,怎么干的,都遇到哪些来自观念上、精神上的矛盾,他如何应对,目前都是模糊的。说严重点儿,作者在蔡伦形象自身心思用得少了点儿。作者更多地在使用史料,表达一种普泛的人生话题。蔡伦出身贫寒,选入宫中,为了生存,依靠这个,投奔那个,随政治风浪起起伏伏,可以理解,但在精神层面上,可取的东西不多。这个人物的价值,还是在造纸上。其精神还得从造纸上去寻找,去挖掘。作者也许会说,你那样讲,戏在哪里?由造纸,写精神,的确很难写出戏。我的基本想法,可否寻找一个特定的情境,把蔡伦造纸放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来写,进而揭示他的精神世界。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讲:“发现情境是一项重点工作,对于艺术家往往也是一件难事。”表现人物,特定情境十分重要。但是,寻找情境是一项很难的事情。因为难,我觉得才要找。美国作家海明威,他的《老人与海》写钓鱼,就钓出了强大的令人心灵震颤的精神力量。把蔡伦造纸放在一种文化发展进程的特定情境中来写,也许能写出比较客观的蔡伦。

蔡伦作为历史人物,在时间上,属于过去。如果他与现在生活没有什么关联,他就不属于我们,尽管我们对他很熟悉。我们对蔡伦之所以发生兴趣,并不只是他曾经成功地改造了纸,而是因为,他的某些精神与我们息息相通。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蔡伦,必须和我们现代的情况、生活,和存在密切相关,才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蔡伦。

2017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