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冲突过程与精神情感概念同一

四、矛盾冲突过程与精神情感概念同一

黑格尔在阐述戏剧矛盾冲突的结尾时说:“这种解决(指作品矛盾冲突的和解)必然也像动作本身一样,既是主体的,又是客观的。”意思是说,作品的矛盾冲突过程,包含着相互平行的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矛盾冲突本身那种具有可看性的感性生活形态(客观的),另一个层次是说它同时体现的是人物主体的某种精神情感(主观的)。他接着说:“一方面互相对立的目的之间的斗争得到了平衡,另一方面个别人物把他们的整个意志和生存或多或少地放在他们所要完成的事业里,使得这事业的成功或失败,全部或部分的实现,所导致的必然的毁灭和显然对立的目的达到和平协调,也就决定当事人应得的一份,因为他原已将自己和他被迫要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黑格尔依然是从上述两个方面深入讲解,说矛盾冲突的那种感性生活形态看似结束了,其实,人物是将自己的主体意志和人生命运放在矛盾冲突过程之中的。矛盾冲突虽然结束了,人物却得到了自己“应得的一份”。什么是“当事人应得的一份”,具体指的就是与矛盾冲突相伴相随的人物主体情感的不断积累,“自作自受”的精神收获。所以,他总结说:“戏剧的真正结局,只有在剧中人物和全剧的关键即动作的目的和旨趣完全等同起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才有达到的可能。”(本段引文皆出自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252页)这就是说,作品精神情感概念的完整表达,要求我们必须将矛盾冲突这种感性生活形态和作品的精神旨趣看作是同一的。戏剧的真正结局,指的并不仅仅是矛盾冲突自身的结束,而是指人物与他的行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收获。

由此可见,一台戏描写完整的矛盾冲突过程,绝不是像本文开头所说的,为了有戏,可以吸引人的眼球,才描写矛盾冲突过程,而是说这个过程,标示的是人物精神情感概念的发展流程。在这里,需要对作品中的情感概念稍作解释。作品中的情感概念,绝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概念,是脱离了感性生活形态的抽象物,而是包括感性生活形态在内的有机整体。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概念是完全具体的东西”(《小逻辑》337页)。黑格尔这里所谓“概念是完全具体的”,尽管指的是一种纯粹的思想和精神,完全与具体事物无关,但它的确道出了具体事物的内在特征。完整的矛盾冲突过程,就是作品情感概念由潜伏状态到逐步展开,以至最后实现的过程。因此,作品的矛盾冲突过程,就是作品情感概念本身,两者就是一回事情。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对于一个艺术家,如果说,他的作品内容是如何的好(甚至很优秀),但只是缺乏正当的形式,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坏的辩解”。他的意思显然在说,没有离开了形式的内容,也没有离开了内容的形式,把内容与形式截然分开,这样所谓的优秀作品是不存在的。于是,他接着说:“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为彻底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黑格尔《小逻辑》281页,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如豫剧《焦裕禄》,作品所表达的精神情感概念就是焦裕禄那种百姓情怀。作品始终围绕吃饭问题,展开焦裕禄与他的那个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冲突。不管是他目送老百姓出外逃饭之际,还是在通过各种办法筹集粮食之时,抑或是躺在病床上要追回那份虚假的粮食报表,就是在两个人精神差异的对立、激化与和解过程中,让人感受到的是焦裕禄那十分具体的百姓情怀。通常我们讲矛盾冲突过程,总是说它表现了某种情感概念,其实这是一种不大科学的说法。我觉得,它们之间不应该存在表现与被表现这种两张皮的关系。如果说,作品的矛盾冲突过程和作品的情感概念之间是一种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那就点儿形而上学之嫌,即用形式逻辑那种理智的思维方式,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一分为二,而不是合而为一。作品完整的情感概念,就是那个矛盾冲突过程,那个矛盾冲突过程,也就是那个完整的情感概念。因此,就一台戏而言,讲什么主题,讲什么主题思想。主题、主题思想这样的字眼,本身就是在戏剧创作上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应该慎用。如果要用主题、中心思想这样的字眼,就必须对它们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作品矛盾冲突的辩证发展过程,与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情感概念既然是同一的,那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儿童剧之类象征性作品。我觉得,儿童剧与上述创作原理并不矛盾。它讲述的虽然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过程,实际上,动物与动物之间并不存在那样的矛盾冲突,那些矛盾冲突完全是我们人有意识赋予动物的,显然说的也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事情。不然,又该如何理解舞台上动物说人话呢?儿童剧作为象征性的作品,讲一个故事,描绘一个矛盾冲突过程,意在言外地隐喻一个精神情感概念,按照黑格尔的意思,是所要表达的精神情感概念未能找到契合于自己的感性生活形态,于是才用人以外的事物来象征它。我觉得,对儿童剧这类象征性艺术作品,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它,就会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儿童剧的象征性形式显然是幼稚的,少儿又何尝不是幼稚的呢?幼稚的形式与幼稚的心灵之间,形成契合的同一关系,也就是感性生活形态与情感概念的同一关系。使这种幼稚的内容与幼稚的形式实现同一,正是人的自意识在艺术创作上的一个表现。它与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性艺术作品应该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诸如儿童剧之类象征性艺术作品的矛盾冲突过程与所表达的精神情感概念也是同一的。

完整的矛盾冲突过程与人物完整的情感概念同一,是优秀戏剧文本的突出特征。有的剧目,极不成熟,最为常见的毛病,就出在文本矛盾冲突过程未能与完整的情感概念达到同一。为掩盖剧本的先天不足,在二度创造过程中,导演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大肆铺张,大把花钱,看似漂亮,实则是用眼花缭乱的华丽外表包装一个羸弱不堪的病体。诚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讲过,作品表达的精神情感概念,是绝对,是理念,是神灵,是上帝,舞台是追求高尚精神的殿堂,是净化美好心灵的圣地,应舍得花钱,就像某些宗教活动,教徒们愿意将一切献给伟大的神灵一样。这个观点并没错,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作品应该是值得花钱的,其精神是值得奉养的。真正优秀的文本,该花的钱,还必须花。文本低劣,一味追求豪华包装,不可取;优秀剧本,一味追求简陋,同样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