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昆曲《红楼梦》(上下本)
北京昆曲剧院演出的昆曲《红楼梦》,看了上本,我竟被吸引住了。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原以为昆曲听起来会很别扭,逆耳。其实它很好听,典雅,大气,浑然,颇有皇家气象;且曲目丰富,变化多端,洋洋大观。我一时竟觉得它有西安鼓乐的某些韵味儿。
在舞台呈现上,上本给人的整体感觉很美。这种美,体现为一种和谐,一种华贵,一种富有,一种繁荣。作品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将《红楼梦》最为精彩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高度凝聚,诗情画意般地展现出来。那舞美好像在舞台的基础上,做成一个类似于画框的样子,在画框里,又加了一道缕空的景片,景片上方,一枝梅花斜逸而出,那妙男美女,似在画中游,给人以脱俗之感。《红楼梦》作为一部古典名著,意蕴宏富,意境深远。其人生的空幻感,沧桑感,虚无感,是其审美价值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这正如上本曲词所说,再繁华之地,终为一片荒草;金钱再多,人却走了。为了突出这一审美效果,编导人员在上本首先追求一种繁盛的美感。这种美感集中体现在以元春省亲为契机建造大观园上,体现在元春省亲的宏大气派上,体现在各色人等繁花似锦的日常生活上。但是,在其人物关系内部,已经潜伏着危机四伏的迹象。仅以宝黛爱情来说,贾宝玉那种追求人性自由的欲望就与荣国府那种生活氛围格格不入。他以为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他渴望清纯,厌恶污浊。父亲要他读经诵典,他却对《西厢记》感兴趣。这种互不调和,必然避免不了美好爱情终归毁灭的命运。
及至观看下本,剧情急转直下。贾家那大厦将倾的局势,就从各个方面暴露出来了。舞台上的色彩,或为白色,或为黑色,或为灰色。那逸出的花枝,也变得枯萎凋零。黛玉葬花,官府搜查,不断的死人,李代桃僵的婚姻,宝玉的归隐,都使人直观地看到了这种颓败。“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情景,渐次浓烈地得以表现。如果说,我们读了《红楼梦》,对它的意蕴还不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的话,那么,看看昆曲《红楼梦》,就可以一窥全貌。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对于普及《红楼梦》这部名著很有意义。我看了这个戏,就产生再读一遍《红楼梦》的强烈冲动。
当然,相对于《红楼梦》原作,昆曲《红楼梦》只表现了个大概,只表现了个皮毛。因为在舞台上,只能通过选择有限的情节,来揭示原作的大概意旨,原作120万字那深刻的意味,丰富的情感,盎然的意趣,那说不尽道不完的文学内涵,是难以透彻地再现出来的。昆曲《红楼梦》能够将原作改编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且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