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矛盾”这两个字,是黑格尔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把辩证法的矛盾原则,引入戏剧创作,提出“冲突”之说,是黑格尔对于戏剧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当然,他所讲的“矛盾”,不是来自现实生活,而是来自绝对理念,来自绝对理念所派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普遍力量。他所谓的矛盾,是一种普遍力量与另一种普遍力量之间的矛盾运动。矛盾双方都正确,但又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经过一番否定之否定,双方都克服了片面性,最后在绝对理念上实现了统一,达到一种静穆的和谐。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矛盾理论,只是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是不涉及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的。如果我们抛弃他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矛盾观念,他的矛盾冲突之说,就会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常常在舞台上要展示矛盾冲突。可以说,集中地展示矛盾冲突,是戏剧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为什么这样讲呢?这是因为,在仅仅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段里,要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表达作品完整的精神意蕴,就要对现实生活现象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一台戏的矛盾冲突,就是对表现作品精神意蕴的外部感性生活形态进行净化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应于做剧艺的对象,剧艺本是可以把美的最完满最深刻的发展表现出来的”(《美学》第一卷260页)。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认为,戏剧艺术是最高的艺术。
戏剧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一个毫无新意的常识,作为编剧,恐怕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在我们所看过的舞台艺术作品之中,似乎每台戏都不同程度地描写了矛盾冲突,为什么有的戏,观众觉得有戏;有的戏,观众觉得没戏?为什么有的戏,观众看得兴味盎然,有的戏观众觉得索然无味?为什么有的戏,我们将它称之为精品,有的戏让人感到就不是个戏?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并引起高度重视的。同样写了矛盾冲突,为什么会出现天壤之别的两种作品?我觉得,这要从一台戏所描写的矛盾冲突本身去考察。凡是质量低劣的剧作,其矛盾冲突都是外在的,是和人物性格不沾边的。它或者是由作者自己组织一个矛盾,或者编织一个故事,将人物拉扯进来,像皮影、提线木偶一样,展开冲突;有时候矛盾冲突似乎十分激烈,相互吹胡子瞪眼,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其实,那都是人为的导演出来的。如我们司空见惯的以科技致富为内容的戏,你要科学管理,他却抱残守缺,一来二去,你吵我嚷,以致发生冲突。这样的矛盾冲突,就没有多少戏,至少精神意味淡薄。因为它总是与人物的内心状态、精神情感隔着一层。黑格尔在谈到这种从外面组织的矛盾冲突时说:“如果作品中情境和动作的推动力不是由自身生发的,而是从外面拼凑来的,他们的协调一致就没有内在的必然性,它就显得是偶然的,由一种第三因素,即外在于他们的主体性,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说,矛盾不是由人物自身生发出来的,而是编剧从外面组织的。科技致富本身并不是戏剧描写的对象,以科技致富为机缘,将其引入人物的心灵,表达人物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才是作品所应该描写的对象。凡是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戏,其矛盾冲突都是内在的。那么,什么样的矛盾才算是内在的?黑格尔说:“某物只因为在本身之中包含着矛盾,所以它才运动,才有冲动和活力。”(黑格尔《逻辑学》,转引自蒋孔阳《德国古典哲学》254页,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这就是说,矛盾存在于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关系之中,情感的冲动,人物的行为,是由人物自身生发出来的。人物的“情致”和他所处的“情境”之间不协调,人物于是带着自己的目的去行动,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心理状态,复杂情感,都会展示无遗。黑格尔在论述人物内在矛盾冲突的不可避免时说:“因为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自己回到统一;环境的互相冲突愈众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美学》第一卷227—228页)这就是说,伟大刚强的人格,是通过能够显示伟大和刚强的矛盾对立展现出来的,伟大刚强的心灵是经由斗争来实现的,对立面愈强大,伟大坚强的人物性格就越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我们搭建一个舞台,说到底,就是为舞台上的人物提供一个特定情境,让人物自己展现自己。用感性的方式,自己观照自己,自己认识自己,是人类创造艺术的特质,也是只有人才有的一种本领。从具体的人际关系生发出来的这种必然的、内在的矛盾冲突,是一台戏具有戏剧性的重要保障。作为一台戏,就是要完整的描写人物与人物之间这种辩证的矛盾发展历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演的秦腔历史剧《节妇吟》,就是一个绝妙的例子。在这个作品中,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体现出一种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事件的发展及其推动力量,均来自两个人物自身,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这种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得到了惟妙惟肖的表现。
人物与人物之间这种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通常是曲折的,复杂的,一波三折的。很有经验的剧作家经常讲,一台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一定要让它折腾几个来回,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人物与人物之间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其表现形式是千姿百态的,它可能会时而紧张,时而和缓;其中的人物,时而可能会笑容可掬,时而怒发冲冠,一切就像山间的云雾,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浓云密布,变化无常。各种人物在其矛盾运动过程中,性格是变化的,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给人放债,要求人家归还,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在人家不能如期归还的情况下,却走到另一个极端,要割人家身上的肉,这就不大对头了。这表明,夏洛克这个人前后两种行为,是变化很大的两种精神状态。再比如,我省剧作家党小黄创作的《惊蛰时节》,表现农村基层群众民主意识确立的艰难历程。主人公在强大的阻力面前,曾一度卸任不干了,尔后又挺身上任,也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在矛盾斗争中的起落变化。我这样讲,是因为在我们有些剧作当中,矛盾冲突太缺乏趣味性了,太缺乏人性情感的浸润了。直白地争来吵去,就是没戏。说一个人好,就什么都好;说一个人坏,就什么都坏;说一个人坚持原则,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原则,性格没有变化,精神没有波动,看不出人的心灵的复杂性,丰富性。艺术美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活生生的感性生活形态,表现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失去了活生生的感性生活形态,艺术魅力将荡然无存。观众常常说哪个戏无戏,指的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