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代苦涩而沉痛的情感记忆——话剧《灯火阑珊》观后

特殊年代苦涩而沉痛的情感记忆——话剧《灯火阑珊》观后

我是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看完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作排演的话剧《灯火阑珊》的。该剧讲述的是,主人公韩文虎及其儿女亲家几代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为祖国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故事,再现了在当年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精神与情感,命运与追求。剧中人那种无私的大爱情怀,那种令人内心纠结的骨肉亲情,那种人与人之间独有的纠葛恩怨,那种史诗般血脉贲张的时代生活,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走出剧场,石油人那如火如荼的会战场面历历如在目前,主要人物充满人生意味的情感经历,引发人许多思考。由于作品采取的是当事人回忆的方式,过去与现代交汇,从而使作品在高扬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道德品质的同时,还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意识。

据我所知,该剧原名叫《她在灯火阑珊处》,后改为《她用生命寻找你》,再简约到现在的《灯火阑珊》。“灯火阑珊”典出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中含有追寻艺术真谛之意。该剧借用它来作题目,我个人更愿意对它作更为宽泛的理解。也就是说,从剧中主要人物身上,都能够体现出一种处于精神层面的追寻,一种渴求,一种希望,一种理想。这种人生的精神价值取向,既体现在剧中人寻找石油、天然气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之中,也体现在个人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的情感表达上,还体现在一种精神境界更为高远的理性追寻里。正是各种人物充盈着追寻之意的情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形成该剧韵味独具的矛盾冲突,酿成诸多苦涩而沉痛的情感记忆。

作品苦涩而沉痛的情感韵味,主要体现在主人公韩文虎的形象塑造上。韩文虎的性格是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需要批判的一面。这两种统一在他身上截然分裂的东西,具体就表现在他对待既是右派分子又是石油专家蒋由之的态度上。在韩文虎的心目中,蒋由之是阶级敌人,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自己必须时时刻刻监视着他,唯恐他借机逃跑,从广众视线中消失了。然而,一种要为祖国找石油的情结,又使韩文虎从心底里十分敬重他,器重他,关心他,保护他,贴近他。寒冬腊月,蒋由之冻僵在井架上,韩文虎安排劳保部门为职工置办皮背心,当事人问,给不给蒋由之,韩文虎明确表示:“不但给,还要给两件”。这种性格的分裂,使得韩文虎这个人物带上特定历史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

韩文虎这种二律背反的性格特征,还体现在他对待大女儿韩大凤婚事的态度上。为了早日打出石油,他那么看重蒋由之,那么敬慕知识分子,然而,当他的大女儿韩大凤爱上蒋由之的儿子蒋利民的时候,他又坚决反对。他从观念上依然认为蒋由之是老右派,同蒋老右结亲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荣誉与爱情的矛盾,即他这个红色的家庭不能与那个黑色的家庭有染。这正如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所说的,“荣誉的职责可以要求牺牲爱情”。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他一辈子都没有向女儿妥协过。他性格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无情拆散一桩自由恋爱的婚姻,却从心底里认为这样做是为女儿的美好前途着想。

韩大凤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一种正能量。因为从她身上,使人能够感受到一种追求自我解放的精神。她冲破家庭束缚,忠于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讲家庭出身讲根红苗正的历史背景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她与蒋利民真心相爱,暗自与之结婚,并且生下孩子。韩文虎不仅近乎残忍地拆散了他们,而且背着韩大凤将她的孩子送给福利院,这都没有使她妥协。她记恨父亲,甚至远走边疆,发誓一辈子不与父亲见面。她的那种精神操守,那种面对强权而毫不屈服的孤独之美,令人怜惜,令人同情。她的人生充满了悲情,然而她用生命追寻自己的自由,其精神无疑是永恒的。当然,她面对的毕竟是自己的生身之父,父女亲情与追寻精神自由的矛盾,使这个悲情的人物显得格外动人。二十年后,在三凤的夫妻井场,她从新疆归来,恰遇父母来看望三凤。已经耄耋之年的韩文虎悲伤地要三凤传话给大凤,说他想她了,他对不起大凤,要大凤给他个台阶下。此时,藏身在屋内的大凤早已泣不成声。此情此景,令人无不动容。

蒋由之、蒋利民父子是知识分子,其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忠于科学,坚持真理。在剧中,有两次动人心魄全场沸腾的感人场面,这就是石油天然气发生井喷的那一刻。寻找石油天然气的成功,他们筚路蓝缕,功不可没。蒋由之在被打成右派分子的日子里,几乎如同猪狗一般的苟活着,依然对祖国的石油事业报以满腔热情。作为一名科学家,长期遭受不公正的人生待遇,造就了他甘居人下的处世态度。他坎坷的生活经历,人生体悟,已经超越了作品自身的局限,而上升到一种令人唏嘘慨叹的天地大境界。其子蒋利民积劳成疾,坐在椅子上悄然离世,其平凡而伟大的背影,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里。

该剧颇具历史感。作品所反映的精神内容,是苦涩而沉重的,然却能够使人清晰地感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生活是在悄然变化的。其中有一场戏,描写二凤及其工友们的模特展示。姑娘们个个花枝招展,英姿勃发,不禁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联想当年他们父辈的工作场景,不能不使人由衷地感到,她们崇高的精神追寻,与她们的工作环境,已经水乳交融为一体了。作为新一代石油工人,劳动对于他们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其充满青春气息的表演,看似闲来之笔,实则深化了作品的精神旨趣。

该剧舞台呈现纵横捭阖,宏阔大气。那高高的井架,那一道道斜坡,那广漠的荒野,与剧中人豪放的性格十分契合。那呼啦啦舞动的红旗,无不体现出当年大会战的某些时代特征。伴随着剧情,不时飘荡在舞台上空的陕北民歌旋律,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情的意境,给人以意味无穷的情感冲击。前台水池的运用,增强了演出的现场真实感。演员的表演,率性自由,不拘一格,奔放舒展,给人以酣畅淋漓之美。尤其是最后,群雕手段的运用,极具力感,富于史诗品格,把石油人前仆后继,世代奋斗的精神风貌,永远定格在观众心中。

原载于2016年第2期《当代戏剧》,中国话剧协会2016年12月《话剧中国》(总第12期),后被收入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屐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