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接地气 剖析见真知——评胡安忍戏剧评论集《从人性出发》
苗晓琴
我参加文艺工作后,青少年时代主要是从事戏剧表演。后来,由于工作变化,逐渐转向戏剧创作、研究和编辑。虽然都属于戏剧这个大的领域和范围,但具体工作性质却相差很大,对本人文艺素养、理论水平的要求也不一样。为了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我利用业余时间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关于文艺创作和研究方面的著作,想对艺术创作尤其是戏剧创作和研究的规律有所认识,同时也借此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增强艺术判断和艺术创造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戏剧编创和杂志编辑工作。但是,坦率地说,令人失望者居多。原因是,大多数专家谈艺术创作,虽然文字洋洋洒洒,观点纵横捭阖,气势上压人一头,但读过之后,始终觉得过于艰涩,也过于神秘,有的甚至把原本可以用简单几句话说明白的事情,偏偏用复杂的方式去说,疙里疙瘩,绕来绕去,反而越说越让人感到糊涂。近读胡安忍先生的戏剧评论集《从人性出发》感到耳目一新,觉得观点鲜明,论述清晰,很容易接受与沟通。读完这部书,我心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一本具有真知灼见的书。
《从人性出发》涉及戏剧创作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谈论的话题,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中有专门谈戏剧创作宏观话题的,比如《守望秦腔》《转企改制语境下的舞台艺术创作》等等,眼光锐敏,观点新颖,联系实际,切中时弊,思考深邃。也有客观而细致地评析具体作品的,如《梨园说戏》(一、二、三、四),从文本的角度,讲戏剧规律,谈创作得失,实事求是,不遮丑,不溢美,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还有为同道朋友的书写的序言,比如《张自胜戏剧文集序》等,殷殷之心,情深意切,十分感人。阅读这些文字,你可以感受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者对艺术,尤其是对戏剧艺术,充满了作为一名戏剧评论家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该书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紧密结合戏剧创作实际,探讨戏剧创作的特点和规律,守望属于艺术的那块精神家园。作者在艺术管理部门工作多年,曾主持或参与了很多剧目研讨会和剧本改稿会,独特的工作经历,丰厚的专业素养,使得这部书观点鲜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我想,它完全可以摆上艺术院校的课堂,作为戏剧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参考书目。
读完这本书,我曾想,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我对它如此情有独钟呢?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说真话,说实话,有的放矢。当初,我从朋友手里借到这本书时,心里很不以为然。首先是那题目——从人性出发,这些年,谈人性的东西太多了,谈得太空太滥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书本一页一页地翻过,侃侃而谈的讲述,平实中肯的评析,晓畅朴素的文风,优美简约的文字,竟渐渐吸引了我,一点点征服了我。一个时期以来,在艺术评论领域里,说空话,说假话之风,到处蔓延,对艺术事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从人性出发》直面此风,指出其危害,这种对戏剧艺术的责任感、使命感令人感佩。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基层干部,接触得最多的就是戏剧。也正因为如此,在戏剧工作中让我困惑的问题也就特别多。比如,我们常常说要打造一部好剧,就一定要舍得投入。大家观念中的投入,首先是金钱;其次是借金钱以调动起来的人力物力,但是,尽管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精心打造一番,结果却往往不能尽如人意。那么,原因究竟在哪里?读《从人性出发》这本书,一定会有所启发。相反,有些表演艺术团体,创作条件未必十分优越,却常常一部接一部地创作出优秀剧目。那么,原因又在哪里呢?读《从人性出发》这本书,也许会找到答案。作者苦口婆心,反复告诫我们,创作优秀作品,一定要按照艺术规律办事。此话虽司空见惯,可长期以来,由于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做起来真不容易。
什么是艺术创作规律?我们该怎样去遵循它和把握它呢?当我读完这本书,才似乎领略到,“从人性出发”,这只是作者经过浓缩后的经典句式。其真正内涵,可以延伸和概括出许多内容来。我理解,从人性出发,就是要从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欲望和精神追求出发,就是要从人最庸常、最平朴、最鲜活的生存状态出发,就是要从个体生命合乎逻辑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感受出发。从人性出发,就不能简单片面地从政策出发,也不能唯利是图的单纯从经济收益出发,不能从刺激旅游出发,更不能从某个领导的面子工程出发。我们从事的是艺术创作,从事的是精神实践活动,必须关注人,从人出发。精打细算的柴米油盐是生活,浪漫情怀的赏月吟诗同样是生活。但是抛除掉所有的形式而抽取本质,构成生活最核心的东西,依然是人自身。人为什么要围着柴米油盐转来转去?人为什么会有闲心去吟诗赏月?如果不紧紧抓住“人”这个最本质的内核去开拓和挖掘,所有的柴米油盐和吟诗赏月都将统统失去意义。戏剧作为主体性观念性最强的一门艺术,就是要通过柴米油盐、吟诗赏月诸如此类感性生活形态,将人的精神情感再现出来,供人观照。戏剧创作,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对于人性的描写,无疑只剩下一纸苍白,走向失败。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胡安忍先生长期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工作。这种公务员身份,常常会衍生出两种人。一种是官气十足,在艺术作品的评判上,习惯于拿腔捏调,大而化之。另一种就是长期的艺术实践,切合艺术创作实际的深入思考,使其成为艺术方面的专家。他们谈论问题,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能够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切中要害。胡安忍和他的《从人性出发》,就属于后者。在改革时代,他一直是站在专业的角度,批评艺术的庸俗化倾向,呼唤艺术回归本体,弘扬艺术精神,表现出作为一名艺术评论家应有的气质和勇气。
我深切地感到,《从人性出发》中收录的文章,显然不是来自单纯的书斋,更不是著者本人因为想树起自己的某种理论或者杜撰出自己的某些观点,从而使自己爆响出位而写文章。那些文章,或者是辅导基层创作人员的讲话,或者是作者从事剧本评审工作提出的审读意见,抑或是在艺术赛事中担任评委时,对某部剧作的赏析评论。所有文字,讲的都是真话,实话。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因为这些点评和意见,必须认真面对,必须努力做到准确无误,否则,不仅会对创作人员形成误导,陷入费尽心力而无所收获的尴尬处境,更有甚者,而且会造成一部投资巨大的戏剧创作项目无端夭折。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胡安忍先生这些赏析和评论,都非常朴素,非常具体,对长处好就说好,对问题绝不遮掩。有的作品,他甚至是先谈问题而后才讲成绩的。这与当下某些评论家的评论文章相比,少了言过其实的拔高吹捧和玄奥高深的咬文嚼字,多了切中要害的客观剖析;少了无根无际的高调大论,多了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抓住一部作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切中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作者无疑有着很大的指导与帮助。这样的文章,应是水平中的至高,理论的至深。
我庆幸,在人的精神如此浮躁的时代,还能够读到《从人性出发》这样接地气的书。但愿我们的文艺研究、批评,尤其是戏剧评论专家们都要牢记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精神,遵循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在文艺创作和研究中切实遵循文艺规律,像胡安忍先生和他的《从人性出发》一样,从实际出发,从戏剧创作、表演的规律出发,真正从人民大众的需要出发,该肯定的就肯定,该批评的就批评,而不是因为顾面子脱离实际的吹捧拔高,或者出于某种个人原因打击压制,横加指责非难。这样,才能对作者和表演者有所裨益,才能对戏剧创作、表演起到积极的指导推动,使我们的戏剧事业不断提高创作、表演水平,不断繁荣兴旺,满足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戏剧爱好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戏剧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