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剧《鸟迹寻踪》
《鸟迹寻踪》(编剧蒋演)说的是一位名叫冯峻的山野书生,发现了仓颉造字的遗存鸟迹。鸟迹所在地华洛县于是不平静了,各级官员都借鸟迹搜刮钱财,搞得民不聊生。冯峻一气之下,怒而损毁了鸟迹遗址。此事震动朝廷,皇上就派一位名叫庞屹的大臣去追查此事。这就是这个戏所写故事的大概背景。
作者在这里锐敏地发现了一个社会问题,即在发展旅游经济的今天,有的文物点的发现,给文物所在地带来的不是经济的繁荣,而是沉重的负担和灾难。这样一个精神内容,就决定了庞屹在调查这一事件真相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和障碍。围绕着调查事件的真相,庞屹必然要与图谋钱财的人和事,展开揭露与捂盖子的矛盾行程。遗憾的是,作者没有顺着上述思路写出它的复杂性,曲折性,进而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问题还不仅如此,作品中途笔锋一转,又牵扯出一个新话题:由于损毁鸟迹,朝廷的王大人忽然心里起窍,要造假鸟迹,捞取钱财。作者在这里把两个话题混为一谈了,即一个是鸟迹的发现,搞得当地民不聊生,一个是鸟迹被毁,有人想趁机造假捞钱。前面那个话题,序幕就提出来了,后面这个话题,是半道所产生的。尽管两者带来的都是民不聊生,却并不是一回事。如何把两者统一在一起,至少在序幕或第一场,就让王大人有造假的想法。这样,庞屹调查鸟迹事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庞屹同王大人一个要揭一个要捂的斗争过程。把王大人的文物造假,作为发现鸟迹所出现的社会问题的一个表现,作品前后就统一了,也更有戏了。
此外,不管冯峻出于什么意图,毁坏文物,无疑是犯罪。因此,作品最后留下一个争论不休的悬念,即冯峻究竟是不是罪犯的问题,似无必要。出于好心不能消解其犯罪行为。
这个戏话题很新鲜,后经作者数次修改,剧名改为《洛源书生》,无论是精神内容,还是艺术呈现,都有了质的提升。这是后话,不再赘述。
2014年9月23日发表于《当代戏剧》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