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秦腔《西京故事》

10月16日秦腔《西京故事》

真没想到,我会在“十艺节”上,有幸观看了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排的《西京故事》。该剧已经在全国各地演出百余场,获得诸多赞誉。我曾向有关同志索要了一张票,在戏曲研究院剧场看过一回,由于座位距离舞台既偏又远,一晚上连大概剧情也没弄清楚。

《西京故事》的确是一台好戏。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与基层群众贴得很近,所反映的内容,是时下最敏感的话题;所体现的精神意蕴,时代感很强,舞台上所呈现的情节,颇具可看性。作品大概情节是,农民罗天福夫妇进城,在一户家境丰裕的市民院落,租了一间小屋,以打烧饼为生,供养一对儿女完成大学学业的故事。这个戏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从主人公罗天福身上,感受到一种始终守望民族优秀传统的定力;感受到一种质直诚朴、忍辱负重的精神;感受到一种处贫不惊、宁折不弯的人格力量。

作品对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是通过两方面的矛盾冲突完成的。一是罗天福与房主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碰撞,一是罗天福与儿子之间所展开的一连串冲突。栖身于那个院落,房主人从内心深处是低眼下看这一家人的。女主人找不见自己的拖鞋,会毫不犹豫地怀疑是罗天福捡破烂捡走的。她的儿子是个不成器的东西,动不动就对罗天福的女儿耍流氓,她也会死乞白赖地认定是罗天福的女儿欺侮了她的儿子。能不能被房主所接纳,能不能被新的环境所认同,罗天福以一颗诚朴之心,息事宁人,表现出农村人特有的大度和宽容。从与房主的碰撞中,我们看到,他在影响着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也在接纳着他。他是城镇化这一时代潮流中所涌现出来的农民艺术典型。作品更加感人的,是罗天福与他儿子之间的矛盾。儿子以为,爸爸打烧饼捡破烂,是很丢人的事,为此父子俩闹得不可开交,罗天福硬是以自己钢筋铁骨般的人格力量,将儿子迷失的魂灵拖回到正路上来。扮演罗天福的演员李东桥,戏演得真好。儿子不听话,不理解他,父子相互沟通不了,他把那种气愤与无奈、亲情与感慨、妥协与不忍、坚持与抗争,表现得非常透彻,非常到位。演员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没有辛勤抚育子女的情感体验,戏是演不到那个份儿上的。

善于运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段,是陈彦先生作品的一个突出特征。像舞台上的百年老树、东方老人以及主题歌所唱的,“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都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都与作品主旨密切相关。再联系他的《迟开的玫瑰》和《大树西迁》,前者如“堵实了”那首反复咏唱的歌曲,后者如舞台上那棵橘树,大约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