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乡野,精神的田园——民俗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观后

诗意的乡野,精神的田园——民俗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观后

由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民俗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编剧宣亦斌,导演郭洪波),仅看剧名,颇觉费解。及至演出结束,心里顿时豁然开朗,二十四个奶奶,原来指的是农历的一年四季的二十四个节气。小主人公翔翔的奶奶生活在乡下,自然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于是作者便别出心裁地把它们浑然联系在一起,体现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该剧所描写的,就是小主人公翔翔被父母送到乡下,随奶奶生活一年,其身心逐渐融入乡野田园的精神情感流程。那是一段充满诗意的童年生活,一段韵味无穷的乡村记忆。在观赏了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之后,它不由使人陷入深深的思索,并从中领悟到某种有益的启示。

走出剧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家的一盆绿植,被置放于门后,不通风,不透光,叶子始终萎靡不展。后来,把它移至通风光亮处,不久,便绿油油的枝蔓丛生。我想,这大概就是《二十四个奶奶》中翔翔的写照吧。他随父母在城里生活,犹如温室的花朵,后来,母亲要出国,爸爸事太多,送他到乡下,随奶奶生活。意想不到的是,他竟变得懂事了,壮实了,勇敢了,充满精气神的天性被催生出来了。作品虽然讲的是小翔翔的故事,在我看来,毋宁说是作者自己面对目前城市儿童的生活现状,发自内心深处的人生感受。作者把它写出来,主创人员把它外化在舞台上,显然带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它启示我们,要在广阔的自然社会环境中,拓展孩子的视野,培育孩子的性格,丰富孩子的心灵,唤醒孩子充满生气的自由性情。

观赏此剧,使人感受到一种勃勃生机,一种浓浓诗意,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无比酣畅。在这里,一切都是奇妙的,新鲜的,美好的。惊蛰,春雷唤醒了动物,春风吹开了桃花,春雨沐浴着种子,彩虹横跨万里碧空;夏夜,吃从水井里提上来的凉甜西瓜,仰望灿烂的银河,听奶奶讲述牛郎织女的悲情故事;金秋,和奶奶一起剪纸做风筝,一起挎篮捡粮食,看奶奶魔术般高超的面条技艺;寒冬,奶奶领着翔翔看芯子表演,竟然还硬着心要让他扮芯子,锻炼他的胆量,祝福他一辈子不得病。在奶奶的身边,翔翔茁壮成长。当初,他动不动闹着要回城,因为“这儿没有游戏,没有wifi,什么都没有,东西看着都不好吃”。不长时间,他就情系这个地方了,改变对这个地方的看法了,连做梦都在田野里不停地奔跑。半年过去,他竟发现自己长高了,壮实了,而且奇异地发现,自己正像奶奶所说的,“你就是这里的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若干年后,奶奶去世,他那么怀念奶奶,不能不使人再次回味他的那段乡下生活。在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环境中,观照翔翔幼小心灵的演变,应是该剧最具有审美价值之所在。

翔翔精神的丰富与成长,和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奶奶这个艺术形象是分不开的。我一直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在民间,就在该剧奶奶这样的人物身上。奶奶和翔翔在一起的一言一行,实际上进行的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如翔翔刚到奶奶家,一开口说话,奶奶便严肃打断他:“叫人!”且如此者再三。很清楚,奶奶嫌翔翔不称呼她便开口与她白搭话。叫人称呼人,是知礼的开始,应是孩童启蒙教育的第一课(舞台二度创作舍弃了原剧本中的这个细节,似觉可惜)。再如,翔翔随奶奶捡谷子,这就远比在城里让孩子背诵李绅那首《悯农》诗,其效果要直观得多,具体得多。尤其是翔翔要吃汉堡包,奶奶说,那不就是肉夹馍吗?翔翔要吃比萨,奶奶说,那不就是馅饼吗?翔翔要吃意大利面,奶奶更是意气飞扬,一口气说出一大串名目繁多的关中面条。透过这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情节,我突然感受到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我们的下一代,是把他们培养成为龙的传人,还是过洋节,说洋话,被西方文化所侵蚀。这是否有点儿小题大做,骇人听闻。其实不然,民族传人的培养,就应该是从这些庸常小事做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儿童剧所涉及的生活,看似不起眼,其实所表达的精神意蕴,是十分深刻且韵味深长的。

该剧的舞台呈现,一反儿童剧长期形成的某些情感表达模式,注重从内容出发,结合儿童特点,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讲,即儿童玩耍的随意性特征。演员表演,一招一式,一言一行,看似不大讲究,甚至有点粗糙,实际就是一种儿童视角。如厕所,黑色蒙面人拉起一块布帘,布帘后面便是厕所。又如雨后彩虹,有人拉起一条画有彩虹图案的布条,便意境全出。蝴蝶飞舞,就让演员于光影之下明明白白挑着蝴蝶在眼前闪动。井台打水,辘轳竟是由人扮演的,人的胳膊就是辘轳把。收割季节,农民碾场,人在地上滚动,人便是碌碡。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留意观察,儿童就是这样的思维,就是这样玩耍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说,该剧舞台呈现样式,是贴近儿童生活的,与作品内容是高度契合的。这种带有玩耍特征的随意性,其实体现的是更具艺术性的审美追求。

原载于2017年9月17日华商网,2018年第三期《西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