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谢的紫荆花,永续的家国情——商洛花鼓戏《紫荆树下》观后

不谢的紫荆花,永续的家国情——商洛花鼓戏《紫荆树下》观后

观看由商州区山花艺术团创作演出的花鼓戏《紫荆树下》,禁不住一阵阵心酸落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舞台上所呈现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家长里短且感同身受的事情;其次是置身于特定情境中的人物那种忠信诚朴的情怀,久久萦绕于心,令人激动不已;进而是透过那个性化的人物情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某种深厚而博大的精神意蕴。

该剧是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基本情节大约是,大哥田忠仁夫妻与其二弟田忠义、三弟田忠信及其妻子,依照祖训,共居一家,和睦相处。他们以开染坊为业,家道殷实,倒也其乐融融。后来,三弟媳秋梅受一个名叫西门柳氏的妇人挑唆,要求独过,闹着分家。老大田忠仁以宽厚为怀,无奈之下,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将上好的田产,分给老三,甚至将自己的一份再分出一半,送与老三。不料,秋梅遭西门柳氏暗算,田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于是幡然悔悟,又回到这个大家庭,与大哥达成和解。作为民间故事,大概告诫人们,自家之事,不可轻信外人言语。至于《紫荆树下》这个戏,在原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情节就丰富得多了,且复杂得多了,所表达的精神意蕴也随之得以大大提升,早已超越了原来民间故事的意思。作品经由三兄弟三妯娌的同屋相处,意在倡导家族门风的承续,弘扬中华民族的和合理念。

也许有人会质疑,家大了,人多了,分家当是自然而然之事,将分家指为不肖,似乎不妥。我觉得,如何看待该剧中的分家,应结合剧情和具体历史情境来看。作为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说到底,应是某个历史时期生活的反映,这从剧中人物身着古装即可见出。古代人的家族观念是很重的,个人独立意识极轻。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在古代,“每一个人绝不能推卸他的祖先的行为和命运,而是甘心情愿地把它们看成是自己的行为和命运,它们在他身上活着,他的祖先是什么,他就是什么。”其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首先是家庭的一员,家族的成员,应遵循祖训做人,自觉传承家族门风,继承先祖优良传统,使民族血脉世代流传。紫荆树下田忠仁一家,其家族门风是什么,就是和合共处。和合共处,就像古老的紫荆花树,灼灼怒放,永不凋谢。闹分家,除非紫荆花树根死树枯,叶落花谢。很显然,闹分家在这里就有了不团结,搞分裂,违天道之类贬义。

该剧传承家族门风的精神意蕴,主要是通过塑造大哥田忠仁的艺术形象来体现的。戏一开场,老三媳妇秋梅抱着刚满月的孩子认干爹,出门遇见衣衫褴褛的狗剩,便不想相认。大哥田忠仁出来,问清缘由,毫不迟疑,一锤定音,方才认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恪守传统的人,按照祖上留下来的规矩办事的人。他的这种严谨的传统意识,甚至会表现在极其细微的生活琐事上。作品中有一个细节,即女儿凤娃在大人们未到之前,率先吃了桌子上的饭菜。这在今天看来,几乎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田忠仁眼里,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虽小,传承祖训门风事大。他会让孩子温习祖训,以示惩罚。一件令我们现代人觉得有点儿小题大做的细微之事,竟几乎演绎出一场戏。尤其是老三媳妇秋梅提出分家,田忠仁那种遗憾心情是显而易见的。他是在万分无奈之下,才说出“分就分了吧”。而恰恰是在分家的过程中,田忠仁那种深受传统熏陶的仁厚性格得到了层层深入的揭示。这个家,正是有了田忠仁这个大哥,家庭的绝大多数成员,遵循祖训,一言一行,其身上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文化意味,无不令人动容。由于父母早丧,老三田忠信,竟是在大嫂怀里,甚至吃过大嫂的奶长大成人的。就这一个细节,大嫂为母的形象,就深深铭刻于观众心中了。老二田忠义,其勤劳,仗义品质,敞亮豁达的性格,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品中所描写的人和事,美丽而动人。可是,在今天人人都在围绕着金钱打转的时代,它的确又让人感到陌生而久远。正因为如此,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弥足珍贵。家事国事,本同一理。作品所体现的和合理念,无疑具有超越题材本身的普遍的社会意义。

三媳妇秋梅这个人物,作为戏剧矛盾的对立面,对于主人公田忠仁的形象塑造,不可或缺。同时,这个形象自身,其审美价值,更不容忽视。她原本是一个心地善良之人,只是后来受西门柳氏的教唆,精神逐渐出轨。《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醒世之言,通过秋梅这个人物,得到活生生的感性阐释。作品中有一个情节,导演是这样处理的:由于紫荆树死,才能分家,于是,秋梅夜半提着开水,要烧死紫荆树根,狗剩发现后,立即给树浇上凉水,要救活它。紫荆树是死是活,田家是聚是散,就在此刻的善恶较量。这时,凤娃坐在舞台边,高声朗诵《三字经》,一时间,舞台上所产生的精神撞击力量,直入人心,促人猛醒。秋梅这个人物,从与家人互敬互爱,到闹着分家搞独立,又到回归到这个家庭,其精神情感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该剧紫荆花树意象极好。树活人则合,树死人则散,于是围绕树的生死展开情节,颇有意趣,似不可信,又使人不能不信,戏其实就在这真真假假、信与不信之间。特别是最后紫荆树竟被三兄弟哭活,显然失真,但情感真实,不但不使人感到虚假,反倒让人觉得无比亲切。这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艺术处理,正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奥妙之处。一棵紫荆树,对于该剧情节的丰富,内容的升华,情感的表达,起到了极其独特作用。

原载于2017年11月18日《商洛日报》,2018年第3期《西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