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柳青》(作者唐栋)

四、话剧《柳青》(作者唐栋)

该剧让我想到朱熹的《观书有感》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柳青的《创业史》从何而来?该剧对我们具有深刻启示。在作品中,柳青说,文学是人学。所谓人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意思是说,文学是写人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作家自己应是大写的人。这个作品的内容,更多是描写柳青这个大写的人,是怎样写成的。它是柳青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柳青的精神得到不断净化的过程,还是他的思想境界得以持续升华的过程,更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深化的过程。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长中的柳青,自我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柳青。《创业史》的创作实践,使柳青逐渐认识到,要完成《创业史》的创作,自己必须和农民一样。于是,他扔掉了喜爱的猎枪,换上了一身农民衣服,在衣领上插上了旱烟袋,退回了标配的小汽车。当然,形象的变化,仅仅只是个表面现象。他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农民,只是从情感上精神上贴近农民的开始。农民吃野菜,他也吃野菜;农民住土坯房,他也住土坯房;农民拾牛粪,他也拾牛粪。农民所关心的事情,也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他让自己变成为一个农民,就是要让自己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他在市场上向农民学习捏码子的情节,实际上是在掌握农民的特定语言及特殊的交流方式。作品中有一个黄文海,喜欢创作,精神肤浅而庸俗,应该是柳青形象的反面陪衬。作品描写时间跨度长达十多年。后期的柳青,不管是在“大跃进”刮浮夸风过程中,还是“四清”运动的极“左”思潮中,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与他长期融入农民,保持农民立场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最后,“文革”开始,柳青被关入牛棚,身处逆境,不改初衷,体现出铮铮骨气。它是农民精神的凝聚,也是《创业史》的真正源泉。在该剧中,柳青的农民精神是经由三级跳实现的:一是当农民,像农民;二是学农民,真农民;三是为农民,农民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