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音乐剧《钢的琴》
我并不喜欢这个音乐剧。其吵闹,喧嚣,聒耳,真使人有唯恐避之不及的感觉。在回驻地的路上,我问了与我同行的几个年轻人,他们异口同声,都说这个音乐剧好。我于是认真地进行了自我检讨,发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太狭窄。由此可见,一部作品,即使是优秀作品,要获得所有人的赞誉,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如同一道食品,有人喜欢吃,有人不喜欢吃是一个道理。
《钢的琴》的大致故事是,一位名叫陈桂林的工人与妻子闹离婚,两人都想让女儿跟随自己生活,相持不下,便征求女儿的意见。女儿提出,谁能给她一架钢琴她就跟谁。妈妈于是满足了女儿的要求。可是,手头拮据的父亲尽管不能为女儿购买钢琴,却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各工种相互合作,为女儿制作了一架钢琴。至于法院究竟将孩子判给谁,似乎并不大重要,作品着重展示了陈桂林与他的工友们制作钢琴的曲折过程。这件事听起来有些滑稽、荒唐,甚至不能令人置信。但是,它有三点很值得注意:(1)这个工厂虽然破产了,这些工人并非社会的包袱。他们是有用的,是有巨大创造力的。他们有着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要引起对下岗工人的重视,我以为是这个作品在内容上提出的一个尖锐的时代话题。(2)作品通过陈桂林与工友制造钢琴的过程,的确再现了工人们的巨大力量,抒发了工人们身上那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情感。他们的表演,演唱,使我会时不时地想到《咱们工人有力量》那首歌。(3)以上内容意蕴,作品是以近乎玩耍的方式体现出来的。那极具感官刺激的现代音乐元素,现代舞蹈语汇,现代灯光效果,给人以直入心灵的强烈冲击。如《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所表达的意思,以前是以正儿八板的词句演唱出来的,这个作品不然,是以更为人性化的诙谐语词呈现的,像“我们吃,我们喝,我们拉,我们撒,我们睡”等等,诸如此类。事情发生在工厂车间,工人们在车间里面干活,自然是叮叮咣咣,甚至刺耳吵闹的,这样一种艺术形态与作品的精神韵味是十分契合的。艺术呈现上的圆融,是《钢的琴》的突出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音乐剧正在走向成熟。
剧名叫《钢的琴》,叫“钢琴”不就完了吗?我想,这也是极有意思的。它强调了一个“钢”字,更加凸显了工人们钢铁般的性格和作品的精神内涵。
原载于2013年《当代戏剧》第6期,2014年《艺术界》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