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艺术传承和人文追求——关于在电影教学中培养年轻人的一些经验与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 潘 桦 教授
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你们好!
来到西安这座古城,我觉得很开心,很亲切。今天上午的开幕式我觉得特别成功。我已经从教35年了,在影视教学岗位已经有这么长的时间,特别开心有这样一个真正的青年导演交流活动,参加这个活动就像回到家的感觉。今天有幸和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师、嘉宾、青年导演还有咱们西安工程大学的同学们来做影视方面的交流。我讲的这个题目有点大,其实我就想讲讲关于在电影教学中培养年轻人的一些经验与成果。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1982年,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我的同学都是中国电影界赫赫有名的第五代导演,像陈凯歌啊,张艺谋啊,我们都是同班同学。大学毕业以后,我的这些同学大部分走向了创作的岗位,他们都成了今天中国电影界赫赫有名的第五代导演,而我和他们走了一条不太相同的道路,我进入高校做了老师。因为35年前,那时候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电视电影的创作蓬勃兴起,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电视电影教学作为新的一个领域在探索和发展的阶段,我就这样做了老师,一做就做了35年。当然在此之前我也拍了一些电视剧,获了两次飞天奖。那么,我做老师这些年呢,考察了国外很多地方的关于影视教学的模式。坦白来说,中国影视教育真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新兴的教学领域,它和其他学科有点不一样,真的有点太年轻。所以我个人觉得,无论是中国资深的北京电影学院,还是目前在国内关于影视教学方面比较有名的中国传媒大学,当然还有很多关于影视教学的院校,在教学上,在培养年轻人的创作上,整个教育体系还是过于年轻,缺乏一些更系统、更有效的培养。坦率地说,在座的一些同行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培养理工科人才与培养艺术人才比起来,艺术人才是非常非常难培养的,因为艺术专业有太多对学生的要求,不是说学会了物理和数学的那个公式就可以了。正因为这样,我自己在35年教学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心得,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第一,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讲故事的能力进行培养。今天看到开幕式的创意非常棒,不仅是视频的创意,还包括汉服的表演,但是总体来说,我个人觉得中国学生整体的创意和创作能力是比较弱的,这可能和我们的应试教育有一点点关系。到了大学本科,乃至到了研究生阶段,我觉得学生的故事创作和创意有点弱,所以我特别强调在学生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对怎样来讲故事,尤其怎样用影像来讲故事的能力要特别着力培养。我考察了一下国内的大学,在影视方面的教育我觉得有一个误区,我想和大家做一个分享。许多学校和老师只要教影像课程,上来就让学生拍一个5~10 分钟的短片。我觉得这是错误的,5~10 分钟的短片对学生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有信息量的故事了。我们知道1分钟可以做一个很棒的广告,如果讲故事,1分钟可以纵横人生,所以一旦要求学生上来就拍5~10分钟,没有学生能拍好,而且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浪费信息量。前面5 分钟拍的是垃圾,剩下3~5 分钟讲点东西,这样的10 分钟的片子一定是不合格的,所以在教学上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一个90 秒的故事,而故事是连贯的,是用长镜头表达的。在90 秒里,我们要学会讲一个有镜头调度和人物调度的故事,我们要做严格的训练,这就是影像叙事的细胞,但做起来,很多学生会觉得90 秒很短、很简单,因为是单镜头,不需要切的,但是这关很多人是过不了的,这里面要有人物调度还要有摄影机调度,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训练其实是很综合性的,所以我们就从这样的训练开始,而且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过。
从这个问题我们就讲到下一个教学经验——要一对一的指导。在影视教学中,如果说我自己还有点成功,那就是所有的本科生、研究生来上我的导演课,基本上都是一对一的指导,从构思到拍摄,剪辑到成片。工作量很大,除了我上课的时间还有我业余的时间,甚至我吃饭的时候都经常拿着盒饭和学生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拉片子,剪辑为什么在这,叙事为什么这样就有故事,反过来就没有故事了。所以在教学中,永远不是单个老师在上课,我们是一个教学小组,三个人组成一个教学小组,这样分组一对一进行指导非常有效,所以这是第二个经验的分享。影视的教学不能吃大锅饭,不能总的来讲,你这个挺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学生永远不明白。所以影视教学中,老师给你讲的你懂了绝不意味着你会拍了,这是非常不同的两回事。从你懂了到你会拍了,这中间从故事到拍摄,从剪辑到立意到合成有太长的路要走,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很具体的教学指导而不是大锅端。当然我们也有很聪明的学生,一点到位,不需要更多的指导。但如果我们有更好的、一丝不苟的教学,学生的成才量一下子就会提高。所以这近十年我经常对自己有一个很严格的要求,我要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用影像讲故事。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所以一对一的指导的结果就是学生真的会出很多成绩。
每年我们都会把大量的学生作品推向社会,那么下一个经验就是把作品推向电影节。一对一指导过后,大量学生就明白什么叫叙事,也知道怎么讲故事了,我们再把它推向电影节。中国传媒大学有一个关于剧情片的电影节,今年是第三年,叫作金核桃电影节。因为中国传媒大学有一片核桃林,学生非常愿意去逛这个核桃林,有在里面谈恋爱的,有讨论学术的。这个电影节就是为我们学生举办的,每年都会涌现出特别多很好的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所以我们先从自己的电影节做起,然后再把它送到国际上去,从教学到参加自己学校的电影节再到国际电影节,这个就是从一对一指导到送到国际电影节的培养。
然后第四个教学经验就是为了适应新媒体这样新兴的教育环境,我成立了一个潘桦工作室网站,这个网站从2008年建立的,到现在差不多也十年了。我要求上我课的学生在一个月里要做四件事:第一,一周读一本书,要写一篇千字的读书报告;第二,就是分析一部电影,拉一部片,不需要全片拉,可能只需要拉一个开头,人物是怎么出场的,或者拉中间的高潮,或者拉影片最后是怎么结尾的;第三,就是在一周内要写一个原创的故事,就一千字不要多,每一个月里都要有一个创作性的东西呈现;第四,我们叫它随笔随想,你看到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你有想法吗?你不能对社会冷漠,对社会冷漠你怎么创作呢?你怎么有社会责任感呢?你怎么会有人文追求的作品呈现呢?所以每个月他们都有事做,一周读书、一周电影分析、一周原创故事、一周是随笔随想,每周都要提交一千字的报告到网站上,每周都会规定一个学生做这个网站的主编。他会督促学生来提交这个学习报告,研究生三年下来就会有差不多150 篇学习报告,每周不落,就会产生12万字的学习报告,能成一本书,两年的FMA(国际金融管理协会)的学生会写出100 篇学习报告接近10 万字。所以我觉得这个训练十分有必要,我觉得中国的学生过于娱乐,过于享受了,我觉得娱乐享受不是坏事,但是你如果热爱影像的话,那你必须读书,必须看电影,必须会写故事,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而不是胡编乱造。所以这四周他们完成我的内容,每周周日夜里 12 点前必须提交到网站上。我也是近十年如一日不离开我的电脑,飞到美国去都要拿着电脑,到了那个点,还得算着时差,如果谁没有提交,我会短信提醒,所有学生都发现自己逃不过,而且主编也很负责任,一定要提交。有些学生回家奔丧,有些学生生病住院,奔丧的学生都会赶到网吧里去把报告完成。虽然没有那么严苛,但我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学习这件事情,你没有任何理由推脱。他们经常会说,潘老师,我有什么事情请谅解,我说我不谅解,所以我觉得在我手底下的学生,首先,就是讲规矩;其次,他们有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再次,他们真的要爱电影、爱影像。你们片头拍的那个视频我觉得一看就是很爱影像的人拍的。所以训练对学生非常有效,不要觉得拿着摄影机你就可以拍了,你就可以一夜之间做导演了,不,绝不是这样!
我手下的学生经常说对我是爱恨交加,所以我今天说的这些东西就是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电影行业年轻人如何拍出有自己精神气质的片子,我们主张每个在校学生都要学会看生活、看社会,你要通过你的摄像机讲述独有的故事,我觉得这些是很重要的。在2013年,我们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联合国影像展,要求25 岁以下的年轻人用5 分钟时间做一个5 分钟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用你身边真实的生活来折射你所处在的时代和社会。当时让学生做的时候,他们很困惑,他们的生活都是校园爱情,如何去贴近生活,这可能也是大部分学生的困惑。大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学校,很少真正看过生活,这时候就有学生在潘桦工作室网站上写了一个叫“胡萝卜头”的原创故事,这是他的亲身经历。主要讲的是当时计划生育年代,他是一个超生的二胎。他有一个姐姐,于是他被送到乡下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经常会有村干部来调查,爷爷奶奶就把他藏到地窖去。那个时候他只有三四岁,家里很贫苦。有一个细节就是,他要和爷爷比赛下象棋,什么时候他把爷爷赢了,什么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回来,他已经有三年没见过亲生父母了。里面有一个细节就是,家里的象棋已经十分陈旧,甚至有些棋子已经丢了,于是爷爷就用胡萝卜头来刻已经遗失的棋子,用这些象棋和胡萝卜头来下。我看到这个故事,马上鼓励这个大三学生把这个剧本排成一个5 分钟的单场景的剧情短片,影片用胡萝 卜头这样的下象棋的方式来表达长年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对于父爱母爱的渴望。这样的故事,从剧本到拍摄到剪辑到成片,要用5 分钟时间来体现真的不容易。当然这个影像展的主旨就是5 分钟是浓缩的人生,虽然很难,但是鼓励年轻人参加。当时我们选这个故事参赛,参赛影片一共有5000 多部作品,最后评出了十部片子,亚洲国家除了马来西亚有一部入选,剩下的一部入选的就是我们的这个片子。当时颁奖典礼十分隆重,很多片子都在现场放映,这对于年轻人来说真的是个很好的交流。
所以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影视作品有了高科技的手段,但是我以我个人的体会告诉各位同学,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读书、拉片、写作永远分不开。我也想跟各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师分享,我们的教学要从细胞开始,一分钟如何用影像讲故事,到如何用细节表达主题,让故事具有表现力,让故事影像化,这是很了不起的。
最后一点,因为中国的学生最近几年特别爱过西方节日,我们把西方节日变成一个故事会的形式,每年圣诞节同学们用3分钟来阐述一本书,这是一件很具有含金量的事,所以学生在娱乐中也很愿意参加,然后又特别有压力,积极去准备。每年会举行两次,一次是感恩节的故事会,一次是圣诞节的故事会。在盛装中学生用3分钟来讲一个故事,然后会评出最佳构思、最佳故事、最佳创意奖。所以经过这一系列的从课堂到课外到互联网,线上、线下,包括潘桦工作室这一系列的教学训练,对学生形成一个很良性的机制。还有每周我们会有一次导师课,把学生读书中的问题和看电影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我经常鼓励学生,有问题的学生是最会学习的学生。所以每周的导师课也是一次头脑风暴,学生通过对读书和看电影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回炉,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升华出很多问题。
我很热爱电影,电影是我很敬畏的东西,所以我也和学生在探讨电影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走过他们学习进步的道路,电影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我们成长的动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