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元素与电影作品的融合

(二)中西方文化元素与电影作品的融合

马塞尔·马尔丹在他的著作《电影语言》里面这么说过:“画面在感性和理性范围内同观众有着一种辩证关系,而它最后在荧幕上体现的意义是既受观众思想活动的支配,也受导演的创作意图的左右,两者在程度上几乎是相等的。”也就是说电影画面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以及它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一方面是导演的主观表达,是他想要观众接受和理解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有观众以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生活背景为基础重新解构之后消化的东西。电影中任何一个画面所展现的文化元素,无论是物体还是事件,都有可能具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因而,对于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选择与使用,也是需要创作者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同时具有高度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包容、文化革新的精神素养。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历史和智慧的结晶,在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代表、彰显一个民族的形象和特点。在理性客观的文化传播前提之下,结合影视艺术的创作要求,更高层次地有机融合中西方传统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好莱坞影视作品中的传播,拉近中西方的文化差距,推进中西方民众的情感距离,同时文化的包容互通使得影视作品的艺术高度更上一层楼。电影《长城》中塑造的女英雄林将军的价值观影响了男主,既而使一个没有价值观的雇佣兵最终成为大英雄的新套路,与西方以往的个人英雄主义塑造方式不尽相同。这种美国大片里的英雄被上课,被另一种文化教育在以前的好莱坞电影里是非常稀有的,是他们观众根本就不会接受的。但是,导演张艺谋说:“我跟进了四场观众测试,我觉得美国观众的接受度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看到了新鲜的东西,他们因为喜欢这个女英雄,就连带喜欢这个男英雄。他们不觉得自己的价值观被挑战,不觉得被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