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墨西哥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总体表现
从2002年至2008年,墨西哥大约有60 部影片出口至其他国家,占电影总产量的比重不到20%。在这期间上映墨西哥影片数量最多的国家分别是阿根廷(19 部),西班牙(16 部),以及美国(14 部)。尽管居住在美国的西班牙裔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但墨西哥电影并未能进入美国市场。
墨西哥电影在欧洲电影市场上的整体作为也比较有限,下面几部电影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绩:电影《潘恩的迷宫》(El laberinto del Fauno)拥有最多的观影人数,达到380 万人次;《你妈妈也一样》(Y tu mamá también)拥有98.5万人次;《魔鬼的脊梁骨》(El espinazo del diablo)拥有86 万观众;《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拥有84.2 万人次;《阿马罗神父的罪恶》(El crimen del padre Amaro)拥有40 万观众。[2](P28)合拍与电影出口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上述电影取得的成绩反映了墨西哥电影在国际市场中采用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近五年来,墨西哥电影产业更加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使墨西哥电影的国际化水平有所改善。除了《荒野猎人》(The Revenant)和《鸟人》(Birdman)的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Iñ árritu),以及《地心引力》(Gravity)的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两位羽翼丰满、频繁问鼎奥斯卡及金球奖的导演之外,又孕育出了一批走国际化路线的新锐导演。影片《慢性》(Chronic)在2015年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佳编剧奖。影片的编剧兼导演为1979年出生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米歇尔·弗朗哥(Michel Franco)
弗朗哥的电影之路代表了墨西哥除了依赖美国走向国际舞台这一传统路径之外的另一条路径,即与以法国为主的欧洲电影大国合作,登陆欧洲国际电影节。2009年,时年30 岁的弗朗哥编剧并拍摄了影片《丹尼尔与安娜》(Daniel&Ana),影片的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展示了性产业不为人知的一面。该片最终得以在西班牙、墨西哥、法国、美国、阿根廷、巴西、瑞典、波黑、新加坡等九个国家进行艺术或商业放映。尽管该片是一部墨西哥与西班牙合作拍摄的影片,但由于影片从拍摄地点到演员的选择都是墨西哥本土化的,且墨西哥与西班牙的官方语言都为西班牙语,两国从文化传统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该片还不能称之为一部跨文化的国际制作。2012年,弗朗哥开始与法国公司合作,逐步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当年他凭借影片《露西娅之后》(After Lucia)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该片虽为法国与墨西哥共同制作,但影片的故事、演员、语言却依然都是本土化的,主要描写了一个墨西哥少女从家乡来到首都墨西哥城的富人区波兰科(Polanco)之后所经历的文化冲突。该片最终得以在法国、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英国、荷兰、瑞典、俄罗斯、波兰、希腊、塞尔维亚、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节进行展映。2015年,事业每三年上一个台阶的弗朗哥迎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国际化制作。影片《慢性》的制片方为法国斯特罗姆博利公司和巴莫诺斯电影公司,演员阵容中除了来自英国的著名演员蒂姆·罗斯(Tim Roth)、拉结·皮卡(Rachel Pickup),来自墨西哥本土的弗朗哥御用女星娜伊莱亚·诺尔文德(Nailea Norvind),其余均为美国入,影片的拍摄地点选在美国加州洛杉矶。除了采用上述更加国际化的制作团队之外,弗朗哥在影片的原创题材方面也突破了自身民族的限制。影片讲述了一个完全美国化的临终关怀的故事,影片的语言也采用了英语,使得影片拥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但影片最终没有能够在墨西哥本土放映,而是在包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韩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电影节上展出。
墨西哥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Carlos Reygadas)同样是一位出生于首都墨西哥城的70 后的原创型导演,2012年他凭借影片《柳暗花明》(Post Tenebras Lux)再次闯入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该片同样是一部墨西哥、法国、德国及荷兰联合拍摄的影片,其主题与弗朗哥同年作品《露西娅之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二者都关乎墨西哥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片中使用了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三种语言,因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该片不但在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展映,澳大利亚、德国等国还购买了其电视版权。201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颁给了西班牙70后导演阿玛特·埃斯卡兰特(Amat Escalante),他导演的影片《赫利》(Heli)是一部讲述墨西哥少年参与贩毒集团的故事,该片与《柳暗花明》相同,也是由墨西哥、荷兰、德国、法国联合制作完成。该片是一部只有100万美元预算的小成本影片,曾得到过墨西哥高品质电影制作基金(FOPROCINE)的资助,并在世界各地近20 个国家得以展映。
在2014~2015年的柏林电影节中,又有两位墨西哥新人名声大噪。2014年的柏林电影节虽因有《白日焰火》《推拿》及《狗十三》三部中国影片获奖而被称为“中国之夜”,但墨西哥的一部回忆法国新浪潮的黑白公路片《圭罗斯》(Güeros)却获得了最佳新人处女作奖。该片是近年来在欧美电影节获奖的墨西哥影片中唯一一部没有外国参与制作、由墨西哥独立完成的影片,与弗朗哥、雷加达斯相同,该片导演阿隆索·路易斯·帕拉斯西奥斯(Alonso Ruiz Palacios)同样也是位原创型导演,兼任该片的编剧,影片也同样在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映。2015年的柏林电影节是拉美电影斩获颇丰的一年,墨西哥青年导演加布列尔·里普斯坦因(Gabriel Ripstein)也凭借影片《六百英里》(600 miles)获得了最佳电影处女作奖。凭借其父在电影圈的人脉,里普斯坦因的首部作品便拥有了国际化的制作团队,该片由墨西哥与美国两国联合制作,主题涉及美国的枪支走私问题,演员阵容主要是来自英国和美国,其中包括《慢性》的主演蒂姆·罗斯(Tim Roth),影片取景也主要是在美国南部的亚利桑那州。
在演员方面,除了萨尔玛·哈耶克(Salma Hayek),加埃尔·加西亚·伯尔纳(Gael García Bernal)和迪耶戈·露娜(Diego Luna)等早已走红好莱坞的名角外,2012年墨西哥演员德米安·比齐尔(Demián Bichir)凭借影片《更好的人生》(A Better Life)获得了2012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摄影方面,艾曼努尔·卢贝兹基(Emanuel Lubezki)是一位成绩斐然的人物[3],他与导演卡隆是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AM)电影学院的同学兼搭档,二人并肩走向好莱坞这一国际舞台。他曾八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并于2014年凭借《地心引力》(Gravity)、2015年凭借《鸟人》(Birdman)、2016年凭借《荒野猎人》(The Revenant)三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连续三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电影人。此外,吉列莫·纳瓦罗(Guillermo Navarro)也曾凭借影片《潘恩的迷宫》获得这一奖项;罗得里格·普利耶托(Rodrigo Prieto)也曾凭借影片《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及《巴别塔》(Babel)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在编剧方面,吉列莫·阿里亚加(Guillermo Arriaga)凭借《巴别塔》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他也是影片《爱情是狗娘》与《21克》(21 Grams)的编剧。在艺术指导方面,埃乌赫尼奥·卡巴列罗(Eugenio Caballero)与皮拉尔·雷布尔塔(Pilar Revuelta)共同凭借《潘恩的迷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4]
综上所述,墨西哥近五年来在欧美各大电影节中的获奖影片,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一批具备原创能力的新锐导演成为各大电影节的宠儿;影片主题大多数是墨西哥本土化的,关乎社会问题的;影片的制作通常与欧美国家共同完成;影片都在全世界各地的众多电影节展出。
除了艺术展映外,在国际商业放映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2013年,一部完全由墨西哥本土制作的浪漫喜剧《非常父女档》(No se aceptan devoluciones),其预算仅为550 万美元,但它成为当年在美国上映的西班牙语影片中的票房冠军,其在美上映的首周票房就超过了1000 万美元,其全球票房总数逼近1亿美元,这与美国拉美裔人口的日益增长及影片所选择的知名电视剧演员及导演埃乌赫尼奥·德尔贝斯(Eugenio Derbez)都有着直接关系[5];2014年,又一部完全由墨西哥制作,预算仅为300 万美元的传记片《鬼马戏王》(Cantinflas)在美上映首周末票房成绩就突破了335 万美元,最终取得了当年在美上映的非英语片票房第二的不俗成绩。[6]尽管资金缺乏依然是阻碍墨西哥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电影的文化价值依然非常重要,它是加强一个国家认同及促进国家间联系的重要工具,它是展示文化、推广国家形象的机制,因此有必要区分公共政策支持的商业片与富含文化价值的电影。但无论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近五年来墨西哥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所取得的不俗成绩与其对产业政策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和该国所拥有的电影资源都是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