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月》诗意的生成与表达机制
2025年09月26日
电影《八月》诗意的生成与表达机制
姒晓霞
摘 要:电影《八月》充满了感性的记录和捕捉,通过还原真实的时代进程,在回忆、梦境、片段组合的时间影像中,从内容、结构、画面等方面都流露出浓厚的诗意,在创作领域不同程度地实践了帕索里尼、塔可夫斯基等理论家的“诗意”电影理论。
关键词:《八月》;诗意;真实;电影语言
青年导演张大磊的作品《八月》,通过12 岁少年张小雷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在小升初考试后的暑假时光里所目睹、经历的不同的人和事。作品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彻底结束了平静的计划经济时代,国企职工纷纷下岗自谋出路,中国社会处在一个转型的十字路口。张小雷作为旁观者,一定程度上就是当年的导演本人,影片中人物、环境和很多情节都是真实的再现,黑白片、长镜头、简单叙事。影片的节奏从容、平稳,充满安静、悠远的气氛,“将对往事的怀念慢慢渗透出来,这种细微的情感展现在电影的每一处小角落”[1]。作品既反映了特殊的社会变革时期,又具有浓郁的个人化风格,由内到外都蕴含着“诗意”,简单理念和多元化手法的杂糅使其成为一个关照“诗意电影”理论,兼有不同“诗意”内涵的开放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