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早期西方电影里的华人女性形象——以美国电影《海逝》女主角莲花的形象塑造为例

漫谈早期西方电影里的华人女性形象——以美国电影《海逝》女主角莲花的形象塑造为例

马一婷

摘 要:早期西方电影所展示的东方女性形象非常的单一化、片面化,尤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借助华人女性角色的设置传递对中国的负面揣测,这种几乎成为定式的人物塑造,折射出西方凌驾于东方之上的种族优越感和文化优越感。从专业角度和技术层面看,美国电影《海逝》较同期作品相比,不失为一部佳作,但编剧及导演合力塑造的女主角形象因为不公正的视角而显得病态苍白,影片所传递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令人难以苟同。

关键词:西方电影;华人女性;形象塑造;殖民主义

西方国家对东方的认知和理解一直在迥然不同的两极想象中跳跃:东方既是极其神秘美丽的地方,又是野蛮、落后的异域。因此,早期西方电影所展示的东方女性形象或妖娆诱惑,或野蛮愚昧,这种几乎成为定式的人物塑造,时时彰显出西方凌驾于东方之上的种族优越感和文化优越感。尤其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借助华人女性角色的设置传递出美国对中国的负面揣测。通过塑造愚昧、无知、懦弱的华人女性形象,构筑了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腐朽衰败的旧中国的形象。华人女性的温顺驯服,对白人男性的主动热情,折射着美国人的自负以及自诩的西方文化的所谓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灌输着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是必然趋势的一种错误理念,充分显示了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好奇心和征服欲。1923年1月22日在美国首映的由美国人弗朗西斯·玛丽恩(Frances Marion)编剧,查斯特·富兰克林(Chester M.Franklin)导演,采用三基色减色法摄制的第一部彩色长片The Toll of the Sea(中文译名《海逝》),即是这样一部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特征的美国影片。

电影《海逝》讲述了美国人艾伦·卡弗(肯尼斯·哈兰 饰)坠海后被海浪冲到岸边,中国少女莲花(黄柳霜 饰)发现了漂浮在岩石之间昏迷的艾伦并唤人救起他。莲花对他一见钟情,艾伦则对莲花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被莲花独特的气质吸引,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艾伦承诺会带莲花一起回美国,莲花因此而憧憬着和艾伦在美国的幸福生活。但好景不长,艾伦父亲的电报让艾伦立刻赶回美国,而艾伦的朋友也极力劝阻他放弃莲花,最终艾伦背弃了自己的誓言,抛弃莲花只身返美。在艾伦离开的漫长日子里,莲花生下一个儿子并独自承担起抚育的重任。莲花期待着艾伦回到身边,为了对抗乡亲们的嘲讽与奚落,她冒充艾伦的口吻写下一封封书信,欺骗乡亲和儿子,同时也满足了自己追寻婚姻的幻想。几年后,艾伦回来了,同时带来了青梅竹马,回美国后再续前缘并已结婚的妻子。他此番回到中国,是要告诉莲花自己结婚的事实。莲花得知真相后心碎不已,但为了儿子的未来,她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强忍泪水将孩子交给艾伦夫妇带回美国抚养。送走艾伦夫妇和孩子以后,莲花悲伤至极,她回到当年发现艾伦的海边跳海自尽。

影片以浪漫、美好为开端,以孤独、绝望为结局。观众的情绪随剧情起伏而波动,尤其在全剧进入高潮时,女主角莲花的命运紧紧牵动了观众的情感体验。当莲花最终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时,观者也不禁唏嘘。从专业的角度和技术的层面来看,不得不说,在近百年之前的默片当道时期,这样一部情节构架完整、情感递进有序、演员表演生动,且色彩渲染饱满的影片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因此,此剧以及女主角黄柳霜在美国电影史上稳稳地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影片所传递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却令人难以苟同,不仅如此,编剧及导演合力塑造的女主角形象也因为不公正的视角而显得形象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