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影视配音的初创期
2025年09月26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影视配音的初创期
194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1949年5月,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原为1945年成立的东北电影局)译制配音完成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1]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布成立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厂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的基本格局。
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配音完成的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上映。虽然在片中,列宁和斯大林都操着浓重的东北话,但仍然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革命热情和爱国热潮,同时该片标志着配音译制片正式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东北电影制片厂陆续引进苏联电影进行译制配音,成为时代的特色。
与此同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奠基人陈叙一于1950年2月在上海成立翻译片组,致力于外国电影的翻译。1957年4月1日上海电影译制厂有限公司宣布成立,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家拥有独立建制的译制外国影视片的国有企业。但上译厂刚刚成立不久,1958年掀起的“反右运动”和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就使其正常的工作被迫停止,工作悄悄转入“内参片”[2]的译制。即便如此,上译厂仍然为社会奉献了一大批优秀的译制配音作品[3],同时与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共同肩负起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人才和电影配音人才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