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微时代”电影的态势分析
2025年09月26日
“互联网+”背景下“微时代”电影的态势分析
雷 桐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微博、微信、微小说等网络平台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电影也以“微电影”的形态打造了电影界的新局面。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正猛烈冲击着传统电影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使用SWOT 分析法分析微电影产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en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客观分析微电影在互联网、媒介中产生和传播的现状,从而促进符合观众需求又适应新媒介环境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微时代;电影
1997年至今,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成功发布了39 次全国互联网统计报告。CNNIC 的历年报告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全过程。报告从互联网的网民规模与结构、个人互联网应用发展等情况进行了分析。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45 亿[1],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接近5亿。
微电影(microfilm),即微型电影,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3000 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 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一部~数十万元一部)”的视频短片。[2]微电影具有完整的叙事性,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这种全新的电影形态给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微电影行业中的优势和基层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微电影的创作和传播中,提升其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与微电影的碰撞无疑是中国电影新产业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