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绝田产、逃户田产的租佃
户绝田产、逃户田产(包括房产)本为民田。在田主户绝无人承继时,其田宅收归官府;户绝仅存未成年卑幼时,由官府拘收代管,待其成年后返还收益。人户迫于官府赋役、私人债务以及天灾人祸而逃亡他乡的情况下,其抛下田产也被官府拘收代管,逃户日后若能复业,则连同收益一并发还[62],若长期不能复业,这些田产就成为事实上的官田。这些田土由官府采用招民租佃的方式代为经营。
早在中统五年(1264)圣旨条画中就规定:“随处若有身丧户绝,别无应继之人(谓子侄弟兄之类),其田宅、浮财、人口、头疋,尽数拘收入官。召人立租承佃,所获子粒等物,通行明置文簿,投本管上司申部。”[63]若留有未成年子女,其田宅产业则由官府代管,“每年依理租赁”[64],所入用以养赡该孤儿,待其成婚或满15岁时归还产业、立户当差。无子有女之家,若招赘立户则由女儿继承全部产业,若仅有出嫁女,则只能继承1/3,其余2/3收归官府[65]。社会实践中,无子之家,有女多招赘,无女多立嗣,为财产而争继的现象司空见惯,所以“身丧户绝、别无应继之人”的情况很少发生,此类户绝田产的数量也不多。
逃户田产相对较多。自耕农经济原本就很脆弱,元政府的税粮、科差、杂泛差役、和雇和买等赋役征派,已使小民不堪重负,动辄借贷,加以赋役不均、吏胥科敛、天灾人祸,许多自耕农被逼弃产逃亡。按照元政府规定,对逃户抛下田宅产业及赋役的处理程序大致是:官府派人核查逃户产业,拘收入官,“召诸色户计种佃,依乡原例出纳租课”;逃户原承担的赋役应由地方官府据实申报,除免其差税,“毋令见户包纳”;同时,地方官府要积极招诱逃户复业,对逃户复业者,“元抛事产随即给付”,并免差税三年,其拖欠差税、公私债负,并行倚阁[66],有时甚至“在官一切逋欠并行蠲免”[67]。但实践中,由于户口增减、赋役征科完成与否是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地方官府对辖区内出现的逃户往往并不据实申报,而是“将本户抛下屋宇若干、田亩若干、其他产业若干,会计其直,督令邻里及本土主首或典或卖,以充本户合该差发,有余则官分其半,吏分其半”,至于逃户所承担的赋役差税,则分摊到现有在籍人户头上,这促使更多在籍人户因负担加重而加入逃户行列,进而形成恶性循环[68],逃户日益增多,但是官府拘收的逃户产业却不多,据胡祗遹讲,“济宁一路逃户八千,而有土田官司知数者无十数户”,这在事实上成为逃户不能复业的重要原因。
在元刻本日用百科全书《事林广记》中,收入了一系列有关逃户产业的状式[69],反映了元代逃户产业承佃、退佃等经营权变动程序以及官方的管理过程。从中可见,人户逃亡后,往往由本村大户(或里正、主首之类职役人员)向官府报告情况、申请处理逃户事产。官府随之派员组织逃户邻里、大户、里正、主首等踏勘并登记在册、拘收入官,允许其他人户承佃,官府可能还会专门出榜招佃。《事林广记》所载申请承佃逃户土地的状式如下:
告状人姓某
右某年几岁,无病,系某里某村住民。伏为状告:切见某村某人自某年月日为某事将引全家老小在逃,不知去向,抛下本家事产,田几亩、园地几段,即目荒闲、无人佃种,见行拖欠官司租粮,虚悬差发。今来某欲行前去承佃前项田园耕种,依前供纳税粮,应当差发,别无执据为凭,不敢自擅,谨状上告某县,伏乞详状施行。所告是实,伏取裁旨
年 月 日 告状人 姓 某 状[70]
在政府招诱流民的宽免优惠政策下,逃户可能重归故里。若他足够幸运,其土地没有被当地官府违规典卖以充所欠税粮差发,即可按国家法令规定,要求收回出逃之前的田宅产业。承佃人若情愿退还,就向官府说明情况,申请从自己名下除去承佃土地所应承担的税粮和差发。其状式如下:
告状人姓厶
右厶,年几岁,无病,系厶都厶村住民。伏为状告:昨于厶年月内蒙官司出榜召人承佃逃户田地耕种,立租当差,于厶年月日具状经所属县司陈告,请到逃户乙抛下厶处田地若干顷亩,已行立租当差了当。今有元业主逃户乙回还复业,要行收回元地,今来情愿将上项田顷退还本人管业,若不告乞行下本处勘当,是实,令元业主乙立租当差,将厶名户除豁,诚恐重复科征生受。有此事因,谨状上告县官,伏乞详状施行。所告如虚,甘罪不词。执结是实,伏取裁旨
年 月 日 告状人 姓 某 状[71]
承佃人若不情愿退还,原业主可向官府呈状说明情况,请求官府勒令承佃人退还土地。其状式如下:
告状人姓某
右某,年几岁,无病,系厶里厶村籍民。伏为状告:昨于厶年内因为户下田土灾旱,种植无收,以此将带家小,全户逃往迤南诸道趁熟游食,抛下本户田土园地若干顷亩,元立厶户头输纳税粮,应当站户差发。今来厶已行将带家小依旧回还元籍复业,厶见有厶处住人甲将厶元抛下田园为主种佃,据称自厶年内经官陈告,请佃前项田地,立租当差。缘为前田系是厶有主物业,今来若不具状责令见佃人将田地退佃,仍旧还厶耕佃,实是人口无可供活生受。有此事因,谨状上告官司,伏乞详状施行。如所告虚诳,甘伏重罪不词。执结是实,伏取裁旨
年 月 日 告状人 姓 某 状[72]
为了遏制流民现象,促进、保证逃户得以复业,元政府一直试图加强对逃户产业的管理。至元十年(1273),有官员向中书省指出,在逃军民抛下产业,“各处亲民官吏、乡司、里正、主首并在官一切人等不无射佃,虽云出备租课,中间情弊多端,以致在逃军民畏避官司权势,不能还业”,因此,建议逃户事产只允许“无力贫民”射佃。中书省采纳了户部较为折衷的批复意见,并未严格将承佃人限定为无力贫民,但也做了限制性规定,“在逃军民户抛下地土事产,拟合召诸色户计种(田)[佃],依乡原例出纳租课,无令亲民官吏、豪势之家射佃”[73],后被纳入《通制条格》《至正条格》[74]两部法典中长期执行。鉴于各地方官、奥鲁官“将在逃军人元抛房舍间座、地土顷亩、所收租赁籽粒、钞定,虽曾复业,有司官奉行不至,因而埋没,亦无各项明白数目”,枢密院于后至元三年(1337)奏准,“差好人前去,与有司官、奥鲁官一同提调着,将在逃并户绝军人抛下地土、租价房钱、钞定等物,尽数拘收,令有司官并奥鲁官相沿交割,明白□(取)勘见数,每岁上下半年登答,差有职役人员,起解赴院,候复业,令有司官并奥鲁官申解印信文书来呵,依数给付”,并规定有司官、奥鲁官要在任满解由内明白开写此项账目以便审查[75]。
从以上论述可见,逃户田产租佃关系的契约属性并不明显,元政府对其进行的管理和调整,是为促进和保障逃户复业,解决流民问题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