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补充而成的。
此刻回荡在心间的,首先是求学路上那么多的关爱和帮助,那么多的宽容、安慰、理解和支持。没有这一切,就不会有这本小书。
我天生资质愚钝,却有幸得到了导师孟繁清教授的悉心指教。承蒙老师不弃,1997年、2007年两度收我于门下。20多年来,孟老师的谆谆恩师情、殷殷父母心,深深融入我生命的历程。永远不会忘记,二度入学之初,很需要一本方龄贵先生的《通制条格校注》,可当地买不到,那时我还不懂得从网上购书,孟老师就让自己的女儿从北京买了寄回来;中山路有一家特价书店,孟老师听说那里在以半价销售一批史学专业书籍,就亲自跑去给我买了好几本;每次出差见到新书,孟老师就买回来送给我。论文写作中缺少什么资料,孟老师经常亲自帮我联系、寻求其他前辈、师友的帮助。在老师家里,他不止给我授业,更给我传道、解惑,在娓娓的讲述中我内心经常受到鞭策、教育和鼓舞;先生为人的诚恳和谦逊、坚毅和执着使我的内心受到震撼。更让我永生铭记的是,面对我长久的落后、消沉、退缩、停滞不前,孟老师和师母视我如女,深藏忧虑和焦急,给予了我极大的耐心和宽容、深沉的鼓励和期待、无微不至的帮助和关怀,以帮助我克服困难、完成学业。本书的选题和大部分写作是读博期间在孟老师的全面指导下完成的,扎实严谨的学术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不必说,老师的很多思想更直接启迪了我的研究与写作,本书凝结了孟老师太多的心血和期望,语言难以尽述,其中不足,皆因我之懈怠与不肖。
读博期间,作为一个专业上刚刚起步的后学,我很幸运地得到了元史学界的前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高华先生的指教和帮助,本书的选题和写作得益于陈先生的指教和论著甚多。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晓研究员、阿风研究员、张国旺研究员、南京大学特穆勒教授等在课题研究和写作中也都曾给予提示、帮助查找资料。博士论文完成后,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王晓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志远研究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孙继民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邢铁教授、秦进才教授、谷更有教授,他们在百忙之中参加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博士论文完成后本课题研究的继续,值得我今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长期以来,我得到了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各位老师在专业上的熏陶和帮助,他们在我课题研究处于困境时都曾给予鼓励和无言的关心。邢铁老师的思想、论著和学术方法对我影响很大;孙继民老师的文书学研究和他组织的文书学讨论课,对于我研究和使用黑水城文献具有直接的帮助;秦进才老师、沈长云老师、宁志新老师、杨寄林老师等都曾在选题和内容设计方面给予指点。河北经贸大学的默书民教授、高楠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朱建路老师给了我很多文献资料上的支持,甚至给我提示具体的史料;读博期间高楠教授还替我承担了很多教学工作任务;河北经贸大学人事处、法学院的领导和同事、法制史教研室的各位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
在长达五年的求学期间,记不清多少次拒绝了年幼女儿的祈求和带泪的渴盼,多少次因内心的焦躁而粗暴地呵斥她,使那幼嫩的心灵承受了很多失望和委屈,我没能更多地给予她母亲应有的温柔和耐心。我的丈夫则承担了很多例属女子的家务,甚至帮我校对文稿,更替我分担、排解内心的痛苦和压力。因我身陷学业的围城而吝于时间,我们的父母空盼了多少个节日的相聚和天伦之乐,更因我心无旁骛,忽略了对老人生活的照顾和心灵的慰藉,还经常劳累年迈的父母帮我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我情同姐妹的好友、同学,她们曾雪中送炭般地予我很多帮助、宽慰和鼓励。
感谢学界师友、学校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与帮助,感谢亲人朋友的理解与支持,这一切将会铭刻于心。
获得博士学位后,我没有急于出版博士论文。原以为可以更从容地“磨剑”,没想到补充修改工作却一拖再拖,停滞了这么多年,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的懈怠和缺乏规划,导致无论我怀着怎样良好的愿望,本书呈现于世的面貌,徒留遗憾而已。
本书为作者2013年承担的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3LS008)、河北经贸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3KYY13)的成果,并由河北经贸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谨致谢忱。
2019年9月1日于春雨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