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亲密与孤独。
12~16 岁是人的友情发展阶段,人的知心朋友大多是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这段时期收获的友谊会维持终身。这段时期的友情主要是自我认同的产物,其朋友往往与自己个性相似,“臭味”相投,彼此通过对方看到自己的好。好玩、有意思、忠诚、互助是其显著特征。
16~23 岁发展的友情是志同道合,与个性无关,与精神、道德、品行、宗教信仰、哲学态度、社会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有关。相处的特征是互相欣赏,能力互补,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相同。
但大学生结交朋友不是心理需求的重点,重点在于,亲密关系的获得与维持才是大学阶段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
1)亲密
①异性间的亲密关系。交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体验在亲密关系中的自己。16 岁时,人会选择一种自我“面具”,或称外显人格。在亲密关系中很多没有处理好的,不成熟的会自我暴露出来。不少人喜欢自己,却不喜欢恋爱中的自己,人的自我会在亲密关系中快速成长。至少男性是靠女性的爱调教的,经历过几段爱情得到成长的男性常常比较可爱。女性是不是一样呢?这留待同学们去发现。
②重建与父母的亲密。在青春后期(14~16 岁),在情感与亲密上每个人都会远离父母甚至带有对父母的否定情绪。这是人格发展的必经之路,无可厚非。心理学认为,人只有通过对父母权威角色的否定才能获得自我的独立与自由,才能从与父母的关系中体验依恋—依从—对抗—独立这个心路历程。当我们真正成熟独立以后,内心需要回归父母的怀抱。重建家庭亲密有两个界别:一是从父母的唠叨管束中感觉浓浓的爱;二是学会关爱、体贴父母,报喜不报忧,与父母分享好的情绪,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同学们,你们做到了吗?
③发展社会亲密感与信任。爱自己的国家、人民,遵守法纪。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与信仰。爱自己的学校与同学,愿意与他们共荣辱、共命运。具体到实际是什么呢?
首先是利他与利己的平衡。你给予社会、他人的贡献与你从社会、他人那里获取的利益大致平衡,通常要做到自己获得的不要大于自己给予的。
其次是乐观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什么是乐观主义?什么是现实主义?
乐观主义:快乐是自己的事,并不需要别人认可。快乐没有统一的标准。主动快乐的人不会因买不起鞋不得不赤脚行走而痛苦,因为他们庆幸自己还有一双健康的脚。
现实主义:生活是最实际的东西,是现实中的一切,而做事情只要结果能够达到,过程不需要完美,更不需要理想化,以最实际的条件和方法达到想要的效果就是快乐的。
对于大学生来说,两者都需要,只要功利主义不大于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就可以了。
2)孤独
孤独是生命中重要的体验,乐于享受孤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如果你害怕孤独,你可能难以坚持自己,也可能在人际关系中对他人存在过大期待。如果你选择自由,则代价就是承受孤独。
亲密关系让你回避孤独感,但需要失去相对的自由。
在心理学的角度,人本质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你。当然,你自己也做不到真正了解自己。你只能在不同情景、关系、年龄中体会自己具有哪些色彩。
存在主义有四大生命命题:自由、孤独、焦虑、存在的价值。在大学期间,同学们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