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人际交往概述

4.1.1 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含义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相互作用和相互知觉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沟通和相互作用。人际交往的直接结果是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即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交往。因此,有的学者主张,人际交往就是人际关系,是同一个概念,虽然前者强调动态的相互作用,后者强调静态的情感联系,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人际关系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根据自身情感体验来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所以,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

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没有人际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因此,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保证,能让人心情舒畅、工作顺利、合作愉快。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能让人获得自信,在交往中有安全感。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社会安定团结的保障,能让社会生活正常运行,有效发挥群体实力。

2)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

人际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相互理解3 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1)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也叫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人们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他人,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他人,同时,也了解到交往对象的观点和态度,进而决定是否修正自己的观点或改变他人的观点,这就需要人际沟通。

信息交流的手段有言语和非言语两种形式。因此,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实现信息交流,是人们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应用,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手段。非言语沟通是通过语言以外的媒介,主要是各种表情(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体表情)实现的信息交流。非言语沟通是言语沟通的重要补充形式,能起到增强表达、促进理解作用。

(2)动作交换

人们在交往中,除了运用各种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外,还伴随着必要的动作。商业活动中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教学活动中的“手把手”,朋友相聚时的“抱成一团”,亲密接触时的“勾肩搭背”“手挽手”等,都是交往中的动作交换。有时,人的交往不用说话,仅通过动作上的你来我往便完成了交往过程,甚至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相互理解

交往中的相互理解,是交往成功的关键。如果一番信息交流和动作交换以后双方都在思考“他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样的交流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俄国戏剧理论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在和一个人交往时,首先要探寻他的心灵、他的内心世界。”相互理解包括3 个方面,即意义理解、情感理解和动机理解。理解对方所提供信息的内容,明白对方在表达什么,是意义理解。根据对方提供信息的方式领悟其表达方式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态度,是情感理解。而洞察其提供信息的意图,也就是明白对方为什么要表达这个信息,是动机理解。所以,在交往中要善于察言观色,以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避免因对信息的误解而导致误会,造成交往障碍。

3)人际关系的功能

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动作成分3 部分组成,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割裂。但是,在不同人际关系形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在家庭关系中情感的成分特别突出,在工作群体中认知成分较为重要,而在各项服务行业中动作成分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人际关系就具有了多方面功能。

①获得信息功能。与通过书本获得信息相比,人际交往具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点。随着交际范围的扩大和友情加深,我们能认识更多人,听到更多事,交换更多思想,获得更多信息。

②认识自我功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与别人的比较中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人可以认识、调整和改进自己,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

③协同合作功能。通过交往,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使单独的、孤立无援的个体结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来共同战胜困难,完成任务。

④身心保健功能。那些交际面广的人往往精神生活丰富,身心也更健康。相反,那些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烦恼和难以排遣的忧虑,进而可能有更多身心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