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2.4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造成。由于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社会对其期望、要求也较高,大学生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也较高。因此,他们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要比一般的社会成员大得多,相应地压力源也广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①社会竞争的压力。

②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竞争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制度上的引进等,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如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这种就业制度的重大变化,会使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受到强烈冲击,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原有的优越感、美好的理想可能不再存在,这种失落感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③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大学生正值长身体、学知识、学做人的重要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可塑性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到来,各方面信息纷繁复杂,良莠共存,而大学生因思想不成熟,缺乏经验,智力支持不足,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不强,理论与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或冲突,如果这些矛盾或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日积月累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问题。

2)学校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的压力。生活环境变化是促使整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从中学到大学,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换了一个环境,开始过独立的集体生活。它要求大学生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由于当代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往往会因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过不惯集体生活,孤独寂寞,感到压抑和焦虑。

学习环境的压力。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会突然失去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此外,在大学里,竞争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竞争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很容易因为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对自己进行全盘否定。中学时,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的详细讲解和具体辅导,自学能力较差,依赖性强。而上了大学,除了从老师的授课中获取知识外,自学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自觉需要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制能力,而且还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加之大学的考试方式比较灵活,那些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缺乏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学生往往会遇到较多挫折而感到自卑。

③个人情感的压力。我国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对性的问题比较敏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甚至爱情。但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需要爱与理解爱之间的偏差。一方面,大学生生理成熟萌发性意识,产生需要爱情的欲望,但道德、纪律和法律又限制着这种欲望,于是在需求与满足之间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心理失去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尚未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例如,三角恋、单相思、失恋、胁迫恋爱以及性心理异常等现象出现,这些来自情感的压力,一旦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缓解或调适,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类疾病。

④人际关系的压力。由于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因此,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个大学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不尽相同,其个性、习惯的差异更显突出,因此,学生之间容易发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与冲突,且无力自行妥善解决,造成交往受阻。一些大学生因为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为找不到真正的知己而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状。

3)家庭环境因素

①父母期望值的压力。当今社会,家长们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了子女升学,诸如考大学、考研或出国留学等,许多家长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既可能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②经济压力。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城乡差别以及收入悬殊问题在大学生中会表现得相对明显。就高校贫困生而言,尽管谁也不愿贴上“贫困生”的标签,但现实却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从吃穿用度乃至言行举止都与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大差别,他们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还得承受因高额学费和生活开支带来的经济压力,不少贫困生在学习之余不得不依靠勤工俭学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容易心理不平衡。

4)自身缺陷因素

有少数大学生因遗传等因素,在长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有所欠缺;或因患有某种疾病导致身体素质欠佳,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或因自身的个性缺陷,如性格内向、心胸狭窄、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因素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荷,其心理承受力也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