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情绪管理的方法
1)注意力转移法
注意力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当情绪不佳的情况出现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如看电影、看电视、读书、下棋、找朋友聊天等,这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
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转移注意力。当自己情绪不理想时,到室外走一走,到风景优美的环境中玩一玩,人会精神振奋,忘却烦恼。把自己困在屋里,不仅不利于消除不良情绪,而且可能加重不良情绪的危害。
补充资料: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士兵的衣服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另一边,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梅子,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意志控制法
控制情绪就是要做到“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喜不能得意忘形;怒不可暴跳如雷;哀不能悲痛欲绝;惧不能惊慌失措。
比如,要发怒的时候,你可这样暗示自己:“别做蠢事,发怒是无能的表现。发怒既伤自己,又伤别人,还于事无补。”
3)适度宣泄法
合理发泄情绪指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可以防止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危害。当情绪低落时,一个人往往不爱动,越不动注意力就越不容易转移,情绪就越低落,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以通过跑步、打球等体育活动改变不良情绪。发泄的方法不同于放纵自己的感情,不同于任性和胡闹。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意发泄,不仅不会调控好不良的情绪,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4)自我安慰法
当遇到不幸或挫折时,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一个人可以找出一种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说明或辩解。如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来安慰自己,或寻找理由强调自己所有东西都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这种方法,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护自己、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因此,当人们遇到情绪问题时,经常用“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安宁和稳定。
5)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其基本理论主要是ABC 理论。A 表示诱发性事件,B 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 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 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四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 与情绪、行为结果C 之间还有一个对诱发事件A 的看法、解释的B 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而另一个人可能觉得“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我是不是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 带来的C 大相径庭。

所以,ABC 理论的核心要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直接起因是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人们最终会产生情绪障碍、情绪郁闷拥堵,从而做出一些不正确的事情。
艾利斯认为,人们正是由于经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3 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为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一些人遭受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恨或敌意等。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应该包容地去看待事物。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班干部,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坚持这种“糟糕至极”观,那么当他(她)遇到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她)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时,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刚开始你可以尝试用笔在纸上写一写,触发事件A 是什么,现在的想法B1 是什么,如果换一种想法B2 又是什么,合理的信念就会让情绪有所转换。
补充案例:哭婆婆与笑婆婆
有位老奶奶,她的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洗染店。下雨,她就愁小儿子洗的衣服没处晒;天晴,她就愁大儿子伞卖不出。她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邻居对她说:“老奶奶,你好福气呀!雨天,你大儿子生意好。晴天,你小儿子生意好!”
老奶奶一想,对呀!从此,老奶奶吃得香、睡得甜,整天乐呵呵。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情绪的含义、功能和分类,随后对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特点和情绪困扰类型以及表现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心态,并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常见的情绪管理方法。
【思考题】
1.不良情绪有哪些危害?
2.常见的情绪管理方法有哪些?
3.如何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推荐资源】
朱莉·卡塔拉诺,亚伦·卡明.情绪管理:管理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管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