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压力的身心反应
当面临压力时,人们会产生一系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但是如果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可能导致生理、心理功能紊乱。压力表现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例如,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减少、出汗等。
案例:白鼠压力生理反应
加拿大心理学家薛利在20世纪50年代以白鼠为研究对象从事多项压力的实验研究,指出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分成3 阶段。
第一阶段是惊慌阶段。该阶段中,刺激突然出现,情绪紧张和注意力提高,体温与血压下降,肾上腺分泌增加,进入应激状态。
如果压力继续存在,身体就进入第二阶段:抵抗阶段。即企图对身体上任何受损的部分加以维护复原,产生大量调节身体的激素。
第三阶段是精疲力竭阶段。压力存在太久,应对压力的精力耗尽,身体各功能突然缓解下来,适应能力丧失。可见,压力可以调动机体的潜在能量,提高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从而使机体更有效地应付变化。但过久的压力会使人适应能力下降。

2)压力下的心理反应
压力下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这是适应的心理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例如,学生考试,运动员参赛,在适度压力下竞争容易出成绩。但是,过度的压力会带来负面反应,出现消极的情绪,如忧虑、焦躁、愤怒、沮丧、悲观失望、抑郁等,会使人思维狭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减弱、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消极被动。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过度的压力会影响智力,压力越大,认识效能越差。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异,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压力的能力。
3)压力下的行为反应
当面临压力时个体会有各种行为反应,这些反应取决于压力的程度以及个体所处的环境。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直接反应指直接面对引起紧张的刺激时为了消除刺激源而作出的反应。例如,路遇歹徒,或与其搏斗或逃避。间接反应指借助一些物质,暂时减轻与压力体验有关的苦恼,如借酒消愁。
一般而言,轻度压力会促发或增强一些正向的行为反应,如寻求他人支持,学习处理压力的技巧。但压力过大、过久,会引发不良适应的行为反应,如谈话结巴、刻板动作、过度吃食、攻击行为、失眠等。
猩猩实验:压力下的行为反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猩猩被隔离监禁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重复地摇晃、吮吸手指或原地绕圈等刻板行为。一只动物被关在无法逃离的笼子中并给予电击,动物会不断地吃东西。若两只动物被电击,电击开始或结束后不久,它们会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