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大学生恋爱的困惑及其调适
爱情不是人生目标,而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体验。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与异性的相互关系不同,各自的体验也不同。如有的人会单相思,有的人会体验失恋的痛苦,有的人会品尝爱的甘露,也有的人会品味爱的苦涩。在青春期,大学生人格、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很多,然而最大的因素莫过于爱情。爱情可以使大学生变得坚强、成熟,也可以使大学生心灵发生扭曲。大学生情感世界里有如此之多的心理问题,那么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划清友情和爱情界限
人的交往常常由相识开始,相互产生好感、进行较密切交往,之后根据交往的情况决定是否确定为爱情关系。但在产生好感后,密切交往前,大学生常常弄不清楚相互之间是爱还是喜欢,有可能将友谊视为爱情而产生误会。因此,划清友情和爱情界限,找到他们的不同很有必要。下面提供日本一位心理学者提出的关于区别友情与爱情的5 个指标。
第一,支柱不同。友情的支柱是“理解”,爱情则是“感情”。友情最重要的支柱是彼此相互了解,不仅要认清对方的长处和优点,还要充分认清对方的短处和缺点。只有这样,友情才能产生。爱情则不然,它是对对方的美化、视作理想后产生的,贯穿其间的是感情。
第二,地位不同。友情的地位“平等”,爱情却要“一体化”。朋友之间立场相同,地位平等,彼此之间无须多余的客气,也没有烦恼担忧。如果做了对朋友不利的事,可以提出忠告甚至动怒,或义正词严地规劝。朋友之间,就是这样,有人格共鸣,也有强烈的冲突。爱情则不然,爱情具有一体感,身体虽二,心却为一,两者不是互相碰击,而是互相融合。
第三,体系不同。友情是“开放的”,爱情则是“关闭的”。两个人有坚固的友情,当人生观与志趣相同的第三者、第四者想加入的话,大家都会欢迎。爱情则不然,两个人在恋爱,如果第三者从旁加入,便产生了嫉妒心理和排除异己的行为。
第四,基础不同。友情的基础是“信赖”,爱情则纠缠着“不安”,一份真诚的友情,具有绝对的信赖感,犹如不会动摇的磐石。相反,一对相爱的男女,虽然信赖对方,但如果总是被种种不安所包围,比如,“我深深地爱着她,她是否也深深地爱着我?”“他的态度稍微变了,他是不是还和以前一样爱我?”
第五,心境不同。友情充满“满足感”,爱情则充满“欠快感”。当两个人是亲密的好朋友时,彼此都有满足的心境。但是,当两个人一旦成为恋人,虽然初期会有一时的充足感,可不久之后,就会产生不满足感,总希望有更强烈的爱情保证,有着某种着急的感觉,一种“莫名的欠缺”经常尾随。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交往中,只要不欺骗自己,不是在演戏,能更好地反省自己内心情感动向,依据上述5 个指标,仔细观察、反省,并综合分析,是可以正确地辨别爱情与友情的。
爱情和友情
爱情说:你是属于我一个人的。
友情却说:除了我,你还可以有她和他。
友谊来了,你会说,请坐请坐。
爱情来了,你会拥抱着他,什么都不说。
爱情的利刃伤了你时,你的心流血,你的眼神却渴望着他(她)。
友谊的尖刺伤你的时候,你会转身而去,拔出刺不再理会。
友谊远行时,你会笑着说:“祝你一路平安。”
爱情远行时,你会哭着说:“请不要忘了我。”
爱情对你说:“我有时是奔涌的波涛,有时是一江春水,有时又像凝结的冰。”
友谊对你说:“我永远是艳阳照耀下的一江春水。”
当你与爱情被追杀至绝路时,你会说:“让我们一起拥抱死亡吧。”
当你与友谊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你会说:“让我们各自找自己的生路吧。”
当爱情遗弃了你时,你可以大醉三天,大哭三天,又大笑三天。
当友谊离你而去时,你可能叹息天气,喝一天茶,又花一天时间去寻找新的友谊。
2)单相思
单相思是指异性关系中一方倾心于另一方却得不到另一方回应的单方面的“爱情”。单相思的特点是情感的单向投注性。单相思仿佛从内部烧尽了个人的精神力量,给人造成看不见的深刻伤痕,对健康有极大损害。单相思会给人带来痛苦和自卑,甚至会使人完全丧失自信。单相思的原因很多,如门不当、户不对,年龄、相貌相差悬殊,道德文化修养、个性特点不符等。因为大学生涉世未深、理性判断力不强,所以容易单相思。大学生单相思有两种情况:一是明知对方不喜欢自己,仍一味地追求;二是误解了对方言行的含义,错把友谊当成爱情。陷入单相思的人总是不自觉地琢磨对方的言语、表情、眼神,幻想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的种种场景。他们一旦从自己营造的“空中楼阁”中清醒过来,幻想被无情的现实击碎,情感得不到满足,便会陷入极度烦恼和空虚之中。伴随不良情绪,身体机能状态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疾病。受单相思困扰的人总力图摆脱这一怪圈,但又总感到力不从心。
单相思严格说来不算爱情挫折,因为连真正的爱情也没产生又谈何爱情挫折?不过单相思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危害与失态同样大。持续陷在单相思状态,对本人的自尊心理、自我概念和性意识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①自己熄灭自己点燃的情火。客观评价对方,摘掉对方头上的光环,寻找对方的缺点。
②找合适的机会向暗恋的人表示自己的感情,如果对方有意可以继续相处,如果遭到拒绝可以积极进行自我暗示:“我虽然遭拒绝,并不证明我不行,是他(她)没眼光,没有发现我的优点,我的勇气可嘉,肯定有更好的人等着我。”
③忘掉自己编织的情网,长痛不如短痛,爱与被爱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力,不要穷追不舍。
④广泛与同学建立新的友谊,在新的友谊交往中寻找朋友。
⑤用取代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兴趣、爱好上,如画画、打球、唱歌等。
3)失恋
失恋是一方失去另一方的爱情,是一种痛苦的情感,有恋爱就可能有失恋。失恋容易使人陷入强烈的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状态之中,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因为恋爱双方都希望爱情走向成功,两个人从相识、相恋、相爱到缔结良缘,要经历曲折坎坷的过程和时间考验。当恋人因为社会现实、他人干涉、情意不和等因素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的学习。如何结束一段不恰当的恋情,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双方一致决定分手,处理起来容易一些。如果只是一方想分手,另一方苦苦追求,失恋方就会很受打击,在恋爱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强烈内心矛盾与感情冲突。失恋的创伤有时还会带来严重后果,如自杀、心理变态等。其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每一位恋爱者都应做好应付失恋的思想准备。
失恋只是一种选择的结果,在失恋中学习,在失恋中成长,失恋给人再恋爱的机会,给自己时间去思考失恋,给自己机会再选择。失恋虽为人之常事,却是一生中较痛苦的心理挫折之一。
(1)理性梳理
人都有“理智的我”和“情绪的我”。在失恋的时候,“情绪的我”往往会压倒“理智的我”,但要摆脱痛苦,“理智的我”则必须去提醒、暗示和战胜“情绪的我”,人要学会自我疏导。
①了解分手共同性。
一般来说,分手的台词都有一定共同性,如“我们性格不合”“为了你的幸福,你会找个更好的”等。男性分手一般留有余地,不彻底;女性分手一般因为父母不同意或者男性收入低、不上进等。因此,当面对分手时,没有必要对分手原因究根究底、问个明白。对一些男性在分手后藕断丝连、犹豫不决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②确立“天涯何处无芳草”信念。
失恋者应认识到你喜欢的异性是一类人,因此没有必要缠住一个人不放,要拿得起放得下,恋爱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
③分手后请记得“三句话”。
人生是一个过程,可惜的是不能重来,可喜的是不需要重来。
失恋究竟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都在你的一念之间。
分手了就做回美好的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同样精彩。
④分手后请“情感冬眠”。
分手后,不要急于恋爱,不要想立即通过爱情转移的方式找到情感替代,而要花时间好好反思“分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到底了解对方多少?”“我有什么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失恋中成长。
(2)稳定情绪
①倾诉。失恋中体验到的痛苦情绪会使得内心积累很多负性能量,因此需要以向亲人、好友或心理咨询师倾诉的方式或者写日记、书信等方式宣泄情绪,从而缓解积蓄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冲突,以便使自己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让烦恼随风而逝。
②升华。将恋爱的挫折化为动力。当一个人为了减轻心理紧张而把热情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时,他就会把这种紧张慢慢地释放,变成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
(3)理性调适
①矫正认识,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每一个未婚青年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也有接受爱情和拒绝爱情的权力,异性之间初恋受挫折是常有的事。爱是双方的,不能强求,如婚前充满危机,婚后未必幸福。初恋没有明确的婚姻目标,感情处在不稳定的状态,失败在意料之中。失恋在许多名人身上也发生过,世界著名诗人歌德、科学家居里夫人、音乐家贝多芬都经历过失恋的痛苦,他们都用伟大的事业抑制了痛苦的感情而成功、成才,为全世人瞩目。
②摘掉对方头上的光环。热恋时,常常看到对方头上的光环。一旦失恋,多找对方的缺点。找到自己厌恶对方的地方,觉得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以此调整不平衡的心态。
③找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增强自信,相信以找到的意中人会更好。
④情绪焦虑时可以做放松训练,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⑤找亲朋好友或心理医生宣泄自己内心的疾苦情绪,达到减压的目的。
故事2
某校法律系的一名男生和中学时代的恋人分手后沉寂了2年。大四时,他终于在一次学生会的活动中遇见了一个中文系的女生,她清丽脱俗,聪明可爱,令他十分倾心。他随后展开攻势,可这个女生虽然和他一起玩,一起看电影,却显得缺乏热情。交往了半年后,女生不再和他继续来往。男生很着急,对她说:“生活的河不断地流过去,机会失去了就再找不回来了”,试图打动她,但没用,女生义无反顾地远离他。这位男生百思不解,觉得自己既潇洒又聪明,女生怎么会不爱自己。其实,那个女生根本就不喜欢潇洒的男生,她喜欢的是稳重可靠的男生。男生伤心之下,毕业后远赴海南,说北方没什么可留恋的了。
4)恋爱从众心理
恋爱从众心理是指当看到别人都有了交往的对象后,自己便开始着急,也想找一位恋人,恋爱者对有关事件的评价及相应行为容易受众人言行左右的心理现象。恋爱行为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一方面,恋爱双方不但从恋爱本身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且常常从周围人们对其恋爱的评价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调整方法如下:
①矫正认识,充分认识恋爱从众心理是不正常的甚至是有害的。一个人什么时间谈恋爱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如果盲目选择对象,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②确立婚恋目标。大学期间以学习目标为主,婚恋可以作为高年级或毕业以后的目标。
③增加集体交往,在集体活动交往中,增加同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
④放松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⑤消除虚荣心,增加对不同舆论压力的承受能力。
⑥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把握和驾驭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