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高期望值与高挫折感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待同龄同学,还是对师长,常常以理想色彩来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也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而且,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不少大学生不时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之中,从而表现出渴望交往又自我封闭的双重性。
(2)平等意识强
随着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和自尊的要求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平等性要求较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相待,也希望他人对自己一视同仁。所以,大学生更多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经常回避居高临下的说教。平等性交往的需求使得那些谦和、真诚、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热情乐观的人容易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大学生们也乐意与之交往。
(3)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愿望强烈
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性生理成熟,性意识唤醒,对异性产生了强烈兴趣。而大学生的班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为异性之间的交往提供了许多机会,强化了与异性交往的愿望。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趋势
随着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开放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①从交往目的看,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现在大学生的交往动机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同时也比较重视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
②从交往范围看,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辈转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系甚至同校的可认识的所有同学;不仅同性交往,异性交往也是同学交往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③从交往方式看,以宿舍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虽然主动追求开放式的人际交往,但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仍然在校园内,中心是学生寝室。但同时校园里众多社团交往和BBS、QQ、微信、抖音等新兴的社交方式也逐渐被大学生接受,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