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较长发展过程。在人生的每一阶段,人的自我意识都呈现出不同特点。纵观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4 个时期。
1)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生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他经常津津有味地吮吸自己的手指头,就像吮吸自己母亲的乳头一样,因为他把母亲当作他自己的一部分。可见,他还生活在主体和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一般在8 个月左右,婴儿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
3 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出现了羞愧感与疑虑感。在做错事后,会感到羞愧;遇到矛盾时,会感到疑虑。3 岁左右的儿童出现了占有欲和嫉妒感。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人分享;如果母亲对其他儿童表现出关心和喜爱,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感。
第一人称“我”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自我独立的要求出现。应该说,3 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其行为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即以自己的想法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
2)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发展期)
从3 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在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青春期以前,个体的眼光是向外的,引起他们兴趣和注意的是外部世界,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但却不了解自己的状态。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某种客观上伴随行动而产生的东西,不懂得情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还不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只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作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3)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心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10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青春期个人无论在生理、认识或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如性成熟、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发展、感受性敏感都是造成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自我意识分裂为观察者的“我”(I)和被观察的“我”(me),因而个人就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考量自己的心理活动。二是个体能够透过自我去认识客观世界,即由自我的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以他人的观点去考量事物。三是个体价值体系发展和理想自我的活动,总与自我观念发展相联系。这时,个体常常强调自己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追求的目标对自己的重要性。由于自我意识发展,到了青春期,青年要求独立、自治的意识强烈,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和束缚。
一般来讲,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过程。自我明显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加剧,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矛盾斗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矛盾斗争加剧。两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便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也不能形成。于是,青年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一定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他们可能忽而看到自己的这一方面,忽而看到自己的那一方面;时而能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不能;时而肯定自己,时而否定自己;时而感到自己什么都行,时而感到自己特别幼稚;时而步入憧憬境界,对自己的现实缺乏意识,时而厌恶自己长大而津津乐道令人留恋的童年;时而充满自信,时而感到自己无能,对自己不满;等等。
4)自我意识的完善时期(自我意识同一期)
如果说青春期自我意识是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那么青年期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则是完善和提高阶段。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经过激烈的矛盾和斗争,重新实现统一的时期。这种统一是在新的水平与方向上的协调一致,使现实“我”努力符合理想“我”的要求。当然,矛盾斗争的同一结果有两种可能,积极的结果是形成新的真实的自我,使人增强自信,努力奋斗,有利于自身发展;消极的结果是形成歪曲的自我,或自卑,或自负,影响自身成长和发展。
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正是一个人人格成长的过程,忽视了每一阶段健康成长,都会给人带来一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