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判断鉴别

3.1.1 判断鉴别

一位大四学生回忆说:“4年前,我如愿以偿地跨入大学校园。当时,对我来说,大学已是我‘理想的顶点’,满足感油然而生,放松紧张的神经,休整疲惫的身体,上课读小说,下课逛大街,早晨睡懒觉,晚上看视频,整天不思学习,无所作为。这种消极颓废的生活伴我混过了半年光阴。第一学期考试下来,我竟然在全班倒数几名之列,这对于长期名列前茅的我来说,犹如当头一棒,想要振作起来,但又不知从何下手。”

你是否也开始放松自己的学习了?你是否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心理分析:大学生不愿再像中学生那样学习,但对大学的学习又十分生疏,极不适应。适合大学生胃口的非学习目标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空间,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思学业,出现学习目标暂时性迷失。学习目标迷失具体又分为目标不明、目标过高、目标过低、目标过多。你属于哪种情况?为什么?

资料卡——大学四年目标发展的基本趋势

1.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目标失落问题。这种失落主要是阶段目标、具体目标不清楚,最为突出的是第一学期的学习目标不清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不清楚大学4年究竟应该干什么,每学期、每月、每天该干什么,这种失落感一般持续半年至2年。

2.经历了大一的目标失落,大学生们普遍焦虑不安,大二时会认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分析自己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对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大三时,大学生基本完成了目标重建,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和专业目标确立。

3.大学生经历目标失落到目标重建的过程表现出较大个体差异。有的大学生这一过程较短,这些大学生进校后就有较明显的学习目标,主导目标明确,有助于其他目标建立。也有少数大学生始终没有正确的目标,或用非学习目标代替学习目标。

启示录

个人在工地上跟3 个砌砖工人谈话。那人问第一个工人:“你在干什么?”工人回答:“我为拿工资而工作。”问第二个工人,工人回答:“我在砌砖。”问第三个工人时,他得到热情洋溢的回答:“我在建一座教堂!”3 个工人在做同一件工作,但只有第三个工人受到远见指引。他看见了那幅宏图,宏图给他的工作增添了价值和快乐。

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

目标的价值:

1.增强大学生认识人生和探索人生道路的自觉能动性。

2.增强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3.为大学生成才活动指引人生方向和事业方向。

4.提高大学生的抱负水平。

5.为大学生成才提供激励力量。

能否发挥个人才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目标。1953年,有人曾对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做过一次研究。当那些毕业生被询问是否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书面计划时,结果只有3% 的学生有肯定答复。1973年,又重新调查了当年接受访问的人,结果显示那些有实现目标的书面计划的学生,在财务状况上远优于其他学生。虽然这项调查只限于财务方面,但是根据调查人员侧面观察,似乎这3%的学生在幸福及快乐程度上也高于其他人。这就是设定目标的力量——目标导航机制。

心理学家马尔兹医生提出的“人工脑学”认为,当心灵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够不断地瞄准和修正,心灵便会自然地把我们引向目标以期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若心灵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精力就会虚耗。

控制论把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看成一套高度复杂的自动追逐目标的机制(运用反馈和信息贮存为手段),这个机制能指引你通向既定目标,并在必要时自动纠正方向,这种运行原理被称为目标导航机制。目标导航机制受自我心象控制,而自我心象的好坏取决于潜意识。为了实现目标,潜意识首先调动大脑神经系统为实现目标而搜寻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大脑的“雷达”系统,即网络过滤系统。人一旦有了目标,网络过滤系统就选择与目标有关的信息,此时感官特别敏感,能发现一些信息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将这些信息积累起来,这就成了你的优势。

懂得“为何”,迎接“任何”——尼采

喜悦或忧愁可以把握,成功也不是遥不可及,首先只要你能用心去渴望、去期盼、去想象、去体验,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会被催眠或被启动,沿着你心中的目标运行。

参照目标

四类人才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邹东涛提出“十”字形人才的新概念。他把人才分为4 种。

第一种:“一”字形人才。这种人才的知识面虽然比较宽,但缺乏深度和创新。

第二种:“1”字形人才。这种人才在某一项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深,但知识面太窄,很难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

第三种:“T”字形人才。这种人才不仅知识面比较宽,而且在某一点上较深入,但他们的弱点是不能冒尖,没有创新。

第四种:“十”字形人才。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点上比较深入,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

你现在属于哪类人才?今后期望成为哪类人才?你赞成上述观点吗?为什么?

三张通行证

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博士提出“三张通行证”。一是学术性通行证。它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读写和运算能力,强调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意义的、满足自我的知识。二是职业性通行证。它指集中进行的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从事某种劳动所需要的能力。三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其特征是,积极灵活地适应变化,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能从容自如地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能提出创造性思维并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并善于交流、规划和组织,积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