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怎样预防自杀心理
人为什么会自杀?很多人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每个人对这一问题的解读可能不尽相同。也有一些人认为,“人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死亡。”单纯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请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是否能够找出一个曾经发生的例子表明这个人是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状况下理智地选择并走向了自杀之路?
一个人走向轻生之路,必然有着很多当时在他看来让他痛苦、无助甚至绝望的因素,如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生活工作中的人际冲突,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人、物或关系,遭受暴力或性侵,经济困难,社会经济地位的巨大落差,缺乏人际交往甚至不与人交往,被人羞辱或丢面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等。
当几个不同不良因素在某个时间段压向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时过境迁,或在旁人看来,事情并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是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数临床实践、研究和事实证明自杀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的,前提是我们需要了解自杀的征兆。
自杀是个人精神或情绪的困扰严重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的表现。它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于正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这种意念可能延续短短几天,也可能持续数月甚至几年。
如今,自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病之一。丹麦被誉为世界上生活很舒适的“福利国家”。然而,人们发现丹麦自杀的人数也是创纪录的。丹麦的自杀率是英国的3倍,是挪威的3 倍。在美国,自杀已被列为第九位死因。每年约200 万人企图自杀,约2.5 万人自杀而死。其中,离婚者的自杀率为美国自杀率平均值的2~4 倍。有关研究表明,过去自杀者多系老年人,而现在自杀者的年龄如同犯罪年龄一样日趋年轻化。
从现实情况分析,自杀有以下心理因素。
①厌世感。怀才不遇,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无力抗争,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学习或生活乐趣,把自己看成“多余的人”,为度日如年而自杀。
②极乐感。择偶受干扰,不能爱自己所爱,或婚后婚姻不美满,或第三者涉足,为与第三者共同实现“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极乐观”而自杀。
③罪孽感。平时作恶多端,罪行累累,深知法网恢恢,罪责难逃。为了逃脱惩罚而畏罪自杀。
④冲动感。在家庭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叔伯之间,或在工作单位同事之间和邻里之间,由于争吵怒气难消,尤其自感“吃亏”“气不过”,一时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自杀。
⑤失落感。自尊心人人皆有,尤其对于一向“广播有声,报纸有名”的名人,倘若屡遭挫折,名落孙山,容易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极端的自尊心也可能驱使其自杀。
⑥从众感。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一旦为首者产生邪念,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而自杀。
当然,有意自杀的人通常是充满心理矛盾的,既想自杀又想生活下去。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会流露出蛛丝马迹。如有的会在某个时候谈到自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态,表现出厌世、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反叛行为特别明显、情绪喜怒无常等。因此,只要做有心人,预防自杀是完全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布思和埃克特兰德认为,下列因素有助于确定自杀的可能性。
①年龄。有意自杀的人年纪越大,死亡的危险性也越大。
②性别。虽然企图自杀的女人数目大约是企图自杀的男人数目的3 倍,但是男人自杀身亡的数目大约是女人自杀身亡数目的3 倍。
③自杀安排。自杀安排得越具体,方法越致命,危险越大。
④得到援助的来源。人们在危机中得到援助的来源越少,自杀的危险性越大。
现在,自杀的人客观存在。一些人因为精神压力大,一些人因为家庭,也有极个别大学生有自杀行为,他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很难接受,所以他们会选择逃避现实,选择自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要注意一些预防事项。如何避免大学生自杀?
①加强自我修养。平时要正确认识这个社会,要注意自我修养,更准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遇到挫折时,要勇敢地接受,要敢于面对失败,而且要心胸开阔。别人成功也同样高兴,不要小肚鸡肠。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社会。
②学会自我控制。作为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独立面对一些事情。要学会自我处理一些事情,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自我认识,不要唯我独尊。一些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尤其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不要过分提高自己的价值,其实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还有一定距离,要敢于挑战和接受现实。不要感觉自己找的工作不体面,对社会有怨气。
③注意个体发展。大学生在离开学校、家庭和朋友时,不要觉得自己没有了依靠。人一辈子是要建立很多朋友圈的,学校里、工作岗位等,都有自己的新朋友。不要过分依赖他们,认为他们离开之后自己就没了依靠。遇到压力时,可以找朋友帮助,可以找家人倾诉,但不能做出过激的举动。
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群体,其实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很少。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认为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得不到体现,所以厌恶生活而自杀。大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变态人格心理学的识别方法、变态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疾病,教会大学生如何识别大学心理危机,让大学生了解和懂得自杀预兆的识别与应对。
【思考题】
1.什么是变态人格?常见的变态人格有哪些?
2.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3.什么是心理危机?
4.自杀的预兆有哪些?
5.如何避免大学生自杀?
【推荐资源】
施剑飞,骆宏.心理危机干预实用指导手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5.
汪立夏,舒曼,胡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互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