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 人格的特质理论学说
特质心理学家假定,人格特征具有在时间上和跨情境的稳定性。“特质研究者通常没兴趣预测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相反,他们想要预测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特质研究者通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而注重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重要的特质理论家有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他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3 类。
(1)首要特质
首要特质指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
例如,创造是爱迪生的首要特质,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首要特质就是主要动机、优势倾向、显著特质。显然,首要特质只在少数人身上可以被观察到。
(2)中心特质
中心特质指渗透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重要特征。中心特质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影响。
例如,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所考虑到代表某个学生人格的特质(如准时、整洁、勤奋、诚恳等),即为其个人的重要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人所具有的重要特质一般有5~10 种。
(3)次要特质
次要特质指不甚明显的、一致性和概括性都较差的人格特质。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爱(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如某人有恐高症)的特质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犀利、批判性强的,但是在自己孩子面前却是温情甚至充满溺爱的,他愿意扮作黄牛让孩子骑,温情、溺爱的一面就是鲁迅的次要特质。
2)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特质论者。卡特尔通过群集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将人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指能够直接从外部观察到的个体的特质,其特点是经常发生,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卡特尔通过研究提出人的表面特质共有35 个。根源特质则是隐藏在表面特质背后并制约表面特质的特质。它是人格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例如,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经常表现出的独立、大胆和坚韧就是表面特质。
对这些表面特质进行统计学研究发现,彼此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经过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它们的共同根源特质是“独立性”。
卡特尔认为,根源特质之间相关性小,彼此各自独立,并且相当稳定,但其强度却因人而异,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人格的差异性。卡特尔及其同事对35 个表面特质的因素分析,得出了16 个根源特质,以此作为“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问卷”建构的基础,该问卷已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