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条件

4.3.1 大学生人际吸引的条件

1)人际吸引的含义

在现实中,有的人你一看就喜欢,而有的人你怎么看都不顺眼。对于喜欢的人,你会设法增加交往频率,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形成的积极态度(彼此注意、欣赏、仰慕等)或喜爱的情感,就是人际吸引,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人为什么会喜欢别人或为别人所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调查出的原因如下:一是信仰和利益与自己相同;二是有技术,有能力,有成就;三是具有令人愉快或崇敬的品质;四是自我悦纳。

2)人际吸引的条件

心理学家们广泛地调查,研究后认为,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是熟悉、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

(1)熟悉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人际关系由浅入深,多半是由相互接触与初步交往形成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更多地将喜欢的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虽然熟悉不是引起喜欢的唯一变量,但熟悉可以增加人们对积极和中性对象的喜欢程度。走进大学后,学生最初的人际交往都是从宿舍与老乡开始的,相比之下,由于安排在同一宿舍,彼此熟悉程度显然高于非同一宿舍成员,大学生最好的朋友往往在同一宿舍。而老乡由于地缘关系,在陌生的环境中自然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许多古语都印证了这一点:“远亲不如近邻”“亲不亲,故乡人”,一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更说得非常直白。

(2)个人特征

①外貌。大量研究表明,外貌美的人有很强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的人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可见,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大学生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中,那些最先受到关注的学生总是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外貌吸引力的同学。关于外貌美的标准,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不过也存在文化差异、时代差异、个体差异和关系差异。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原则是,人们对于貌美的人的其他方面会给予积极评价,但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现实生活中,貌美的男女如果不注重个人修养,往往很难交到知心朋友,从而时常感到内心孤独。

②个性品质。一个人如何才能赢得别人的喜欢并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在众多个性品质中,哪一项最重要、最关键?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做了一项调查,排在序列最前面、受喜爱程度最高的6 个个性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而排在序列最后的消极个性品质包括说谎、装假、不诚实、不真实等。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关键的品质,大学生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必不可少。今天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将受益终身。大量经验或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讲信用的人才更容易受到欢迎和信任,也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个性品质

最积极的品质 中间品质 最消极的品质

真诚 固执 古怪

诚实 刻板 不友好

理解 大胆 敌意

忠诚 谨慎 饶舌

真实 易激动 自私

可信 文静 粗鲁

智慧 冲动 自负

可信赖 好斗 贪婪

有思想 腼腆 不真诚

体贴 易动情 不善良

热情 羞怯 不可信

善良 天真 恶毒

友好 不明朗 虚假

快乐 好动 令人讨厌

不自私 空想 不老实

幽默 追求物欲 冷酷

负责 反叛 邪恶

开朗 孤独 装假

信任 依赖别人 说谎

③能力。是不是一个人能力越强,人际关系就越好,越受人欢迎?大量研究表明,实际上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精明能干的人往往不是这个群体中最受人喜爱的人,能力超群但偶尔犯小错误的人比前者更受欢迎。中国有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说明能力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只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超出这个范围,可能会产生逃避或拒绝。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喜欢一个能力远远超出自己,让自己时刻感到心理压力的人。在平时的心理咨询中,学生经常咨询,如何才能搞好同学关系,其中,有的学生就因为自己在各方面的出类拔萃而失去了同学的喜爱与信任,为此感到十分苦恼。

(3)相似性与互补性

个体之间虽然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相同的信仰、兴趣、价值观,相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生地;相同的文化、宗教背景;相同的受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相同的遭遇、疾病等。所谓相似性就是交际过程中交往双方存在的诸多相近点,这些相似性能拉近交往双方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我们一般都乐意与情趣志向相近似的人相处,而且有时还夸大与对方的相似之处,以增强自己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不太愿意与自己的情趣志向不一致的人相处,有时甚至夸大对方与自己的不一致之处以表示自己的不信任感和反感。古语“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英雄所见略同”,说明自古以来任何人对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都抱有好感。

与相似性相联系的是互补性。交往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当个性或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互补时,双方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力,发生互补效应。因此所谓互补性是指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能获得相互补偿、相得益彰的心理效应。在大学生中,有时外向型性格的人与内倾性格的人友好相处、相互欣赏;有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会欣赏那些克服困难孜孜求学的学生,依赖性强的学生更愿意与独立性强的学生交朋友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距离永远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交往过程中做到彼此关怀、帮助、信任和容忍,加深感情、缩小心理距离、相互补偿,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