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1)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阿特曼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由较窄范围内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人们计算交换成本和回报决定是否增加关系投入。阿特曼等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4 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1)定向阶段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只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初步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如谈谈自己的职业、工作、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看法。大学里的新生见面就处于这个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在定向阶段双方如果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如工作中的体验、感受等,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更深入交往。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情感卷入,但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
(3)情感交流阶段
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如果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私人性的问题,如相互诉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讨论家庭中的情况等。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出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过多拘束。在宿舍里大学生交往多半属于这种情况。
(4)稳定交往阶段
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一般来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关系相当少,人们常说的“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就是这个意思。
2)人际关系疏远退化的原因
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后,是不是就不会改变呢?不是。随着时空的变化,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导致人际关系亲密程度退化或者疏远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空间上分离。交往的一方迁徙到别的地方,虽然分离的双方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保持联系,但是最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也取代不了面对面的交流。
②新朋友代替了老朋友。
③逐渐不喜欢对方行为上或人格上的某些特点:一方面,个人的喜好标准可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交往中可能发现对方的一些新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另一方不喜欢的。
④交往回报水平变化,即一方没有按照另一方所期望的水平给予回报。
⑤妒忌或批评。
⑥对与第三方的关系不能容忍,在亲密关系中,这一点比较突出,因为亲密关系尤其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有一定程度排他性。
⑦泄密,即将两人之间的私密透露给其他人。
⑧需要对方时对方并不主动帮忙。
⑨未表现出信任、积极肯定、情感支持等行为。
⑩一方的“喜好标准”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