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大学生的人际困惑

4.3.2 大学生的人际困惑

1)角色定位困惑

角色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固化行为方式。如果行为偏离了角色规范,个体就会被他人排斥和轻视。学生依据在学校的主要中心任务,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是以学习为主的活动。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大学生渴望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一些低年级的大学生尤其不顾自己实际能力和有限的精力,参与和担当起各种角色,使得自我角色冲突剧增。个体内存资源匮乏以及自我多角色整合矛盾,导致角色错位和混乱。复杂的角色转换,不仅使个体自身不胜其烦,而且也使原本单纯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繁杂,影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

2)缺乏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

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交往方法和相关的技能。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常常忽略他人的体验和感受,不了解、不关心他人,有时甚至不了解自己。这类大学生虽然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甚至人际关系表面看起来还不错,但与他们静心交谈时往往会被告诉,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他们与多数人其实都是点头之交,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更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因此,时时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偶尔还会觉得没有人值得牵挂,也没有人牵挂自己,常常被孤独和无奈困扰。

3)交往困难

大学生一方面非常渴望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不足、方式方法欠缺以及个性等原因,实际的交往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期望相差较远,甚至事与愿违,因此,少数大学生感到非常苦恼,很希望老师们多教一些方法。我系开设全院公选课“大学生人际关系学”,选课的学生如潮而至,选课人数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有的教室学生没有座位,以致站着听课,老师们十分感动,这就足以说明大学生极度渴望人际交往的知识,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自信。

4)羞怯、自卑、孤傲与闭锁心理

有的大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与人交往诚惶诚恐,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甚至害怕见人,退缩回避。这种羞怯必然导致闭锁心理,不敢与人交往,只好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有的大学生对自己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自视甚低,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瞧不起自己,而深层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由于自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弥散性,这种心理常常使人自惭形秽,处处不如人,因此在交往时过于拘谨,缺乏自信,畏首畏尾。在社交场合,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要是受到耻笑和侮辱,更是消极回避,忍气吞声,个别严重者甚至产生社交恐惧,自卑者往往压抑自身能量释放,消极等待别人亲近,使交往机会擦肩而过;也有的大学生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种孤傲心理使人在交往中容易摆出“目中无人”“唯吾独尊”的姿态,或对别人吹毛求疵,这难免引起对方的厌倦和反感。结果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自己将自己闭锁起来。

5)嫉妒与报复心理

嫉妒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进而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嫉贤妒能,对别人的长处或成绩心怀不满,讽刺、挖苦、中伤、诋毁甚至攻击、破坏或者在别人遭遇挫折和不利时洋洋得意、幸灾乐祸。无疑,嫉妒易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另外,与嫉妒心理常相伴而生的还有报复心理,即在交往中自认为受了委屈或者情感、人格被伤害时所产生的伺机反击的心理。有的大学生对别人在不经意间伤及自己的言行耿耿于怀,甚至伺机报复,使交往双方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加剧。报复心理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恶化,不利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