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恐惧心理及其调适
1)对恐惧心理的认识
有一位大学生在咨询时说:“自从进入学校以来,中学时想象中的那种兴奋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反而被一些恐惧心理取代了,以至于不能自己一个人去打饭、逛商场、去银行存款,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享有快乐的大学生活。”原来,有一次她独自一个人去一家商场买衣服,由于走得匆忙,身上穿了件不合身的旧衣服,那家商场的老板以貌取人,认为她买不起,在旁边奚落她,她感到非常尴尬,因为当时周围有很多人都在看着她,她面红耳赤地走出了商场。上述案例中的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会漂亮地反击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尖酸刻薄的话语,加之性格内向、不能承受这样的打击而导致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产生于经验,这种经验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指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因所遭遇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而形成打击和不愉快的体验进而产生紧张、恐惧、敏感的情绪体验。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些大学生一旦遭受人际交往方面的打击,就会对以后的人际交往非常失望,表现出明显的紧张与恐惧,严重者会伴随着颤抖、话语不清等。
间接经验是指在看到或听到别人失败的社交经历后,内心留有负面的印象,同时联想自身的社交,内心产生痛苦、紧张、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比如,某同学听说在本校有一位同学由于好心帮助一名被人偷了钱包的外地人,反被这个外地人骗走了学费之后,对骗子心生厌恶,同时,害怕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后每当遇到陌生人求助,都会紧张而迅速地回避。
2)对恐惧心理的调适
社交恐惧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和不良情绪体验对个体的负面强化而逐渐形成的。只要找到恐惧产生的真正原因对症施治,恐惧症状完全可以得到改善与排解。
(1)寻找恐惧产生的真正原因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无所畏惧。因为世界上所有的恐惧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比如某同学说:“近1 个多月以来,总感觉某个女同学老是斜着眼睛瞄我,这让我感觉很紧张、恐惧,让我很难受。”这种情况就是该同学没有正确认识女同学和他讲话时的表情,而以为对方不尊重他、看不起他。这个时候,他应该和女同学坦诚地交流,找到真正的原因,而不是靠主观臆测来下结论。
(2)改变个性中的不良气质因素
各种气质类型都有各自的优势。这里所说的改善不良气质因素,指改善气质中消极的、不利于良好人际交往的气质,比如,抑郁气质类型的人在交往中常给人紧张呆板的感觉,这会让他人不愉快,进而使自己更加紧张不安,造成恶性循环,最终陷入恐惧心理及情绪困扰之中。在开始交往时,不妨尽量将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从而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吸引力。这样,在交往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形成自我体验的良性循环。气质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可以通过努力达到扬长避短之功效。
(3)克服完美主义倾向
有社交恐惧的人对自己常常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存在完美主义倾向。追求完美是人的一大误区,克服完美主义倾向有利于改善社交恐惧心理。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错误,如果总想给别人留下完美的印象,而现实又常常不能遂如其愿,也就不免会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应顺其自然,不管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不要求全责备。
(4)对自己系统脱敏
社交恐惧者在人际交往中有退缩表现,其退缩的心理和行为会削弱人际交往的动机和欲望,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可以帮助自己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和不良症状。系统脱敏疗法是行为疗法的一种,是通过渐进式行为训练减轻焦虑和恐惧的方法。其主要操作过程是:梳理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按恐惧程度由小到大划分层级,逐级进行脱敏训练,逐步减轻焦虑和恐惧感,以达到改善和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