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人际交往的理论研究

4.2.2 人际交往的理论研究

1)人际交往的理论内容

(1)社会交换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净收益是正的。在这里,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和物品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会有这样的经验:一段关系能提供给我们的收益(如情感的愉悦、态度上的支持等)越高,我们对交往对象的喜欢程度就越高,这段关系也越稳固。反之,如果一段关系的成本(如时间、精力过度付出、情绪困扰等)远远超出了它所能给予的(如外表的赏心悦目)回报,我们对交往对象的热情就会降低,关系也难以持久。因此,学者指出,只有公平的关系才比较稳定和愉快。

这种建立在成本和收益的经济模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的简单概念,被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延伸,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的一段关系的正性或负性程度取决于:

①自己在关系中所得到的收益。

②自己在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

③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和能够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关系的可能程度。

换句话说,我们购买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好关系,对于我们的情感货币而言提供给我们的价值最多。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收益、成本、结果和比较水平。社会交换理论有许多研究证据:朋友和亲密伴侣之间的确关注他们对这段关系是否抱有良好的感觉。

(2)公平理论

一些研究者批评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关系中的一个要素——公正的概念,或者说公平。公平理论的支持者强调,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与人际关系中的同伴相比两者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是相同的。这些研究者把一段公平的关系描绘为较快乐和较稳定的关系。相比而言,不公平的关系导致一方感到过度受益(得到许多收益,耗费极小成本),或者过度受损(得到极小收益,付出巨大成本,不得已在这段关系中耗费诸多时间和精力)。

根据公平理论,过度受益和过度受损的关系使双方对这种状态都感到不安,且双方都会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这对于过度受损的一方来说是合理的,但为什么过度受益的个体会想要放弃社会交换理论所阐述的那么一个轻松的交易——以微小成本和工作来换取高额收益呢?一些研究者强调,公平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标准——如果他们在一段关系中得到的超过他们应得的,个体将最终感到不安,甚至感到内疚。所以,从公平理论来看,双方体验到的贡献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相同时,人际关系是很愉快的。

(3)自我表露理论

从广义讲,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交流,而情感交流与自我表露分不开。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理解和信任。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其一,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其二,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其三,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其四,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其不是他们唯一的问题。其五,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表露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无话不说的地步,但也要注意不要轻易触及“隐私”。Briggs 也认为,自我表露是存在风险的,最实质的风险主要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自我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引起他人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自我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因此,只有“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2)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统计,每天除了睡眠外,大学生70%左右的时间用于人际交往。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悦、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来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①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求极为强烈,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环境、新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压力。

②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受到不良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学习和生活受影响。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③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彼此之间需要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使其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人际交往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①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信息价值高,前所未有。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扩大,也在不断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②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全面,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③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