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德启智,天天向上”的内涵及关系
《说文解字》说“德,升也”,释义为“境界因善行而升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注其本义为“道德、品行”。《康熙字典》解释为:“德行也(《廣韻》);德行之得也(《集韻》)”可见“德”本义为“德行”。经不断发展,“德”又有如下含义。
1.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论语•述而》)
2.品行、作风,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3.感激、感恩,如: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德”字在现代汉语中多表示“道德”之义,引申有“心意”(如“离心离德”)、“恩惠”(如“感恩戴德”)等。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德”指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具体则指学生的道德发展,表现为品德、素养、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
“智”:从知从日,知亦声。《辞海》释义为“聪明、识略”。 如: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康熙字典》义为“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即“知识”的意思,如: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知而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篇》)。
“德”与“智”存在辩证逻辑的关系,没有离开智而孤立存在的德,也没有离开德而孤立存在的智。德与智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在儒家“并育不害”的思想价值观里,“德”是指凡事都基于并育不害的品性和心态,“智”则是其能力和层次。德是智的方向,智是德的结果,德大才能智大,反之德小则智浅,故《左传》曰:“贪人败类”,孔子曰:“虽有周公之才,不足观也”,《汉书》亦尝云:“不仁而多材,国之患也”、又得“信于贵戚奸臣,此国家大忧,大臣所宜没身而争也。”[1]总之,德是智的基础,德决定智,指导智;智为德服务,对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是客观规律,从教者只有认识、研究、掌握和运用这个客观规律才能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把握好方向。
习:强调在生活中、学习中实践、体验、感悟,最后在行为上比较稳定地表现出来。在学校教育中,习德是在训练中实现的,是学校提供情境,创设活动,让学生感悟而生成。
启:是开启,启迪,打通。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在知识学习中,把经验、知识转化为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转化为一种智慧。
古语云:“小胜以智,大胜以德。”以德为先,成人先成才,做事先做人。先习后启,习中有启,以德促智,最后成为大德大智。热爱科学,信仰科学;尊重知识,学习知识;崇尚智慧,学会智慧。以大德大智作为人生追求。“天天向上”是一种人生态度。意思是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健康的、进取的,如旭日东升,如大海潮汐,永远向前,永不停息。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让学生“在欢乐成长中学会做人,在自我完善中磨砺意志,在勤思好问中学会学习,在勇于探索中增长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