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常规,重督促,养习惯

二、抓常规,重督促,养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习惯的培养。”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坚持从细节入手,从各项常规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建立学生自治管理制度

为促进学生两个习惯的养成,学生处、安保处、团委等部门和年级组通力合作,建立学校、年级学生自治管理会,落实一日常规检查,形成学生自治管理制度。在两操一文化、文明礼仪和着装、课堂纪律、卫生、午休和就寝等方面加大考核力度,建立“三有三必”机制,即凡有活动、必检查,有检查、必考评,有考评、必反馈的考核奖惩机制,强化学生行为的规范。

(二)设置生活德育课程化修炼课程

为把德育真正渗透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修炼德行,让学生全面、自主、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生活德育课程化修炼实施方案,构建了生活德育课程化修炼体系,形成实验中学特有的德育校本化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修炼德行,通过每周自评和互评、每月任课老师评、每期班主任总结性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改变自我,不断提高品德素养。

学校将所有任课教师分配到班级、小组,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督促和评价;学校还要求任课教师每周至少找一名同学交流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学校将教育过程和效果与该教师年度业务考核挂钩。

(三)构建学校特色德育品牌

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我校特色在于符合校情,在于所实施的德育形式、采取的德育措施、不断创新的做法和坚持不懈的耕耘。我们通过各种系统的活动,给学生以爱的关心、爱的引导、爱的教育,比如晨训、“三心”教育、学生名言上墙、经典阅读、寝室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德育活动,在坚持不断的开展和对其内容的不断丰富、深入与更新的方面,已经形成了学校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品牌。

1.晨训。利用每日上午第一节课前5分钟时间,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或演讲励志名篇或背诵格言或讲小故事或对话或振臂高呼立志口号等,达到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一天的紧张学习之中,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品德的目的。学生在自省、自觉、自励中进行自主教育,感受反思中的深邃,成长中的快乐,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2.名言上墙。通过全班学生评议,将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学生自己的名言张贴在教室门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感悟、学会反省,从而自我激励,自我提高。

3.组织“靠近学生,走进学生”主题活动。以“关注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带动每一位学生”为主题,让每一位教职员工深入学生群体和学生家庭,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带动学生,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帮助并解决学生问题或困难,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4.寝室民主生活会要求住校生参加。会议由室长主持,会上每位室员叙述自己在寝室的行为表现,同时从“好”“不足”两方面进行评价,全体室员自由评议和讨论。同时要求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但不要在会议过程中发言,而是以观察者身份去发现问题,会后与学生单独交流。目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自由碰撞,让学生在参与中反思,在体验中习德,在自省中提升。

5.开展以“拥有三心,拥有幸福”的为主题的“三心”教育系列活动。

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总是通过身边耳闻目染的一件一件小事的积累,然后进行思考概况抽象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世界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德育工作也应遵循认知规律。因此,举办“三心”讲坛,组织“三心”教育主题班会,撰写 “三心”教育心得体会、践行感悟,对学生进行“三心”教育,是针对学生内心世界、以人为本、人的道德底线和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来的。

从眼前看,“三心”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长远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心”教育的内容中“三心”指感恩之心、宽容之心、欣赏之心。“三心”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三心”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拥有“三心”, 拥有幸福,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国家,能在心理体会到愉悦。从眼前看,这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长远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